浅谈反思教学在新课程中的应用崔家庄小学:李秋香反思教学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以及由此及彼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而新课程改革又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实现的途径就是反思。教学反思分为三种情况: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一、课前反思,它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课前反思,就是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决定教师如何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作为教师,就是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备课。备课是对教材的二次加工,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备课要加强反思,以提高教学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新课程的备课应重点加强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反思,以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教师备课时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接受能力。能力差异等,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准备教学手段,由过去的“以教定学”变成现在的“以学定教”。同时,还要细心探究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探究学习的指导者,创新学习的合作者,个性学习的创造者。总之,经过课前反思,在教学设计中要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实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学策略上也要加强反思,从传统教学束缚中解放出来。二、课中反思,它能使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课中反思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以便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新课程要求教学方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的模式,要求师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教学中要及时反思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否主动,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是否突出,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和训练方法。另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手段信息化,现代化,以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学中要主动地,有选择的,有针对性的使用多媒体设备,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反思,及时改进,以期使教学现代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益。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方法由“注入式”转向“合作探讨式”,教学时间由重教师讲转向重学生自学、探讨、质疑等,对此教学方法要及时转变,及时调整,及时反思,使传统教学较快地转轨到新课程教学上来,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三、课后反思,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后反思是教师及时补救的依据以及今后教学改革的借鉴,通过课后反思,可以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动联系起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化。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保留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过程。可见,写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我们把对一节课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完成情况。(2)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3)教学中的“亮点”,即对偶发实践成功处理的做法,教学中的灵感,教学机智中的闪光点等。(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当。(5)写出改进意见、措施、方法,以期在下节课中完善提高。总之,通过教学反思能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主人,也是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