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绘本读写课程建构(陈金铭“新经典日日诵”群)时间:2013年6月20日晚20:00-21:30曹爱卫非常感谢群主金铭老师的盛情邀请,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绘本读写。我是个一线老师,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待会儿和大家交流,是自己在实践中的一点浅显思考和具体做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谢谢!关于低段绘本读写课程的构建,我主要想就两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个交流:一、为什么要构建低段绘本读写课程?二、低段绘本读写课程如何建构?一、为什么要构建低段绘本读写课程?(一)基于对课程的再认识“课程”这一术语,出自拉丁语的“跑道”,含有“人生之阅历”的意味。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根据此术语的沿袭传统,把课程界定为“教师所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验(履历)”。佐藤学认为,现今的课程更多地体现为“制度化了的课程”,“是脱离了每一个儿童的经验和求知兴趣、教师的意图和构想,在教育活动之前就预设的课程,是从制度上规定教与学的课程。”它很少关注“教学经验本身”。那关注“教学经验本身”的课程应该是怎样的呢?窃以为,至少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应该是延展教师特长和经验的课程。如果说,“制度化课程”关注的是整个面,从课程的整体架构上无法有效地渗入教师个体的教学经验,是一种基于国家意志的无可奈何的“束缚”的话。那么,基于教学经验本身的课程,必然立足教师的兴趣特长,在其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均彰显教师独特的经验和个性魅力,是一种“解缚”的、如鱼得水般的课程。但,这种基于教学经验本身的课程尚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想象力和设计力,自主构建。如浙江富阳陈琴老师构建的“经典素读课程”,江苏南京周益民老师构建的“民间语文课程”,北京的钱锋老师构建的“儿童戏剧课程”,山东韩兴娥老师构建的“海量阅读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编辑朱文君老师构建的“趣味1/24小古文课程”,我们杭州的蒋军晶老师带领天长语文团队构建的“儿童阅读课程”……一提起这些老师,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他的特色课程,或者一提到某个特色课程,我们也会很自然地想到某位老师。基于教学经验的教师特色课程,是一位老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一个显性标志特色课程已经融入他的教学生命,就如同他向这个世界递出的一张个性名片,令人印象深刻。其次,应该是综合儿童学习经验的课程。我国现今的课程设计,是分学科,按科学的知识体系编写教材,教师根据规定的进度安排落实课程计划,并根据区域统一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样的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学科逻辑,对儿童系统掌握知识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不过,儿童的学习,学科逻辑性并不强,他们更多是依赖经验的学习。基于教学经验本身的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势必要回归儿童本身,顺应儿童本源,“扎根儿童的实感,从更广的社会、文化的视野去把握儿童与经验。”总之,唤醒儿童的潜能,促进他们个体自由地发展,并从中获得成长经验,这是校本课程或师本课程构建的价值所在。(二)基于对教材的省思语文学科本是母语学习,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儿童应该是很亲近,很容易“学会”的。但是现状却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降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是很关键的一条。为什么学生会对本应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和人文关怀的语文学科学习对象缺乏兴趣我们不妨对儿童的“语文学习对象”——教材做一番省思。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不难发现,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在材料的选择上,仍然以成人思维导向为重,强调知识,强调教育。如强调对儿童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但却缺乏适切的民间文学为依托;倡导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却丢弃了幻想文学的资源;期待儿童能乐观积极,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但却没有幽默文学的接触……如此种种。有的甚至为了实现说教的目的,不惜做一些虚伪的粉饰,甚至是完全杜撰。前几年,郭初阳、蔡朝阳他们在《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的批判》一书中对我们教材的品质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这里就不再赘述。其次,选入教材的文章,因限于篇幅,很多进行了删改。不是说作品不可以删改,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