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题报告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结题报告运河高等师范学校任静《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研究》是徐州市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的个人课题,属模式、策略、行为方式研究范畴。我从2008年12月起,严格按照课题研究方案进行实际操作,现已基本完成课题的科研任务,申请结题。一、课题研究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初中信息技术课也一直在发展,教学内容已经从软件操作进化到了信息活动,却导致了很多课堂趋向基于信息主题开展活动,出现了为操作而操作、为主题而主题的现象,在信息需求下技术弱化、重复越发严重。但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有何学习价值?学什么、怎样学才是必要的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的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且学生能够自觉地担负起这一责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时候,“自主学习”才真正得以落到实处。因此,“自主”是实现“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而“合作”则是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促进“探究”的有效途径。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技能,有利于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培养团队精神,还有利于凝聚人心,增进同学间的相互友谊,进而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与其它学科相比,初中信息技术课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更新周期短、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性以及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效果;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比其他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更易于开展合作探究探究式教学。本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已经基本构建到位,拥有独立的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10余个,网络教室3个。例外,笔者还担任毕业班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带领他们到附近的10多所中学进行为期50的教育见实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一)立题的背景1、新课改的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2、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需要与其它必修课相比,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一门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最理想的教学境界就是让学生既有知识又有技能。在教学的方法上,要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技术学习不仅需要个体的自主探究和建构,更需要表达交流、讨论合作。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有力的探究和学习工具,还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计算机网络更是提供了跨时空互动交流的环境,使随时、随地、随需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成为可能。3、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