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及对策——镇康县勐捧镇流水完小吴参富小学数学的教学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计算技能,并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计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分析1、学生的计算习惯不良:不看清楚题目下笔。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6”写成“9”,将“24”写成“4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2、算理、计算法则掌握不牢。3、“双基”不扎实,乱用简便算法。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4、多受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二、针对上述原因所采取的对策1、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4)使用错题集,坚持摘抄错题,再在错题旁边订正好,分析好。表面上看是负担,其实以后就可以减少很多麻烦。一段时间后,要对错题集进行再次消化。(5)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我教给学生计算的检查方法是:一对抄题,二对竖式,三对答案,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想。即: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般方法应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要盲目地进行简便运算,避免将15+5×(1-0.5),错误地算成20×(1-0.5)。2、关注学生的错误习题,重视解决错误问题。一般地说,学生初次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对于个别学困生的困难,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并通过相类似的题型加以巩固,至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应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3、分步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1)、从口算训练入手,利用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每天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每天十道口算题,这些口算题我经常以卡片、听算、做口算练习册等形式出示,进行口算比赛,这样以竞赛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学生们的积极性相当高,口算的兴趣非常高,口算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非常好。(2)、笔算是关键,利用每天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笔算是计算的关键,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