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软约束问题探究——基于政府、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三方的研究江晶晶【摘要】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低效率的问题已引起广泛讨论,造成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被广为关注的原因是政府要求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进行软的预算约束,由此造成的资金来源的软约束致使国有企业无需合理安排其资金的运用,以追求其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此类预算软约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经济行为的不当管制和干涉,由此造成了两层预算约束的软化:政府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笔者将对这两层预算软约束的形成原因、预算约束的软化过程、提供软的预算约束的主体的行为动机、在软的预算约束下各主体的行为是否为最优选择以及此类预算软约束带来的效率损失进行详细论述和分析,并讨论此类预算软约束的弊端以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文章的后续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对此问题有一个完整的分析和阐述。【关键词】预算软约束;国有企业低效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低效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始终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科斯等经济学家提出新古典理论框架下的企业理论以来,众多经济学者开始更加积极地探讨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存在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但是这并不排除其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产权不明晰,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使其代理人积极地追求成本最小化以及利润最大化。而且出于诸如保护人民公有财产的动机,政府在许多方面总是表现出对国有企业的偏爱,致使国有企业受到的资金、资源等方面的约束实际上并非与其他企业相同的硬的约束,而是软的预算约束。本文将就政府对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预算软约束问题进行探讨,这个问题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是否对国有企业实行软的预算约束;第二个层次是政府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实行预算软约束,以此来解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愿意对国企进行软的预算约束从而减少自身利益的动机。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主要采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和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前者又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等不同角度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整个分析过程能为关于我国预算软约束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对文中将要探讨的“预算软约束”进行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若一个主体甲对另一个主体乙提供的资金、资源等要求的回报低于对其他主体的要求,则看作主体甲对乙实行了软的预算约束。二、文献综述在以往的文献中,科尔奈(Kornai)首先在其专著《短缺经济学》中提出预算软约束的概念,并对此做了相关阐述,随后,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科尔奈本人对预算软约束的解释是:当出现以下五种情形之一时,企业的预算“不再事前约束企业的选择的自由”:“价格制订”、“税制是软的”、“国家的无偿拨款”、“信贷制度是软的“、“软条件的外部资金”。1随后,按照科尔奈提出的“父爱主义”思路,庞泽(Ponzi)运用博弈论模型解释了单个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对整个银行信贷市场的影响。D.福力(Foley)以及M.海尔威格,X.费里克斯、格斯纳瑞以及泰勒尔,拉封特以及梯若尔(LaffontandTirole,1988)也运用了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分权体制和集权体制下信贷软约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以上学者的讨论得出了集权体制下商业约定更容易遭到严重的破坏的结论,为更深入地探究其原因,杜瓦特波特和马士金(M.DewatripontandE.Maskin,1989)提出了在集权和分权体制下决定商业信贷信守程度的内生理论,他们在分析中也运用了博弈论的研究方法,讨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分别以“沉没成本”、“事后有效”和“事前有效”几种不同情况下导致的逆向选择,来解释不同金融体制下的预算约束情况,将中央集权体制下和金融体制所包含的信息结构与利益机构联系起来的预算软约束定义,为借款人提供了“慢的”“未完成的”投资项目的事后“再”贷款行为。2与这个“逆向选择”型内生化的预算软约束理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