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学习方法的变革本章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变一味的接受学习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举等。本章主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特点、实施方法及一些案例等,以便于读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方法有更直观的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果我们对这段话认真分析和理解,不难发现,它包含以下三层意思:首先,它提出了对传统的接受型学习方式的批评。其次,在批评的基础上,新课程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最后,《纲要》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在此纲要精神的指导下,中小学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目前新的学习方法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在本章我们分别简单探讨一下这些学习方法。第一节研究性学习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一种课程领域。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1)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作为一种课程领域,“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超越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严格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自主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地问题,展开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获得探究地体验,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一)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