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渝考察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考察报告一、重庆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发展的背景xx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下辖40个行政区县(自治县),人口3000多万,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城乡布局上呈现“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总体格局,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314”总体部署[注]。同年6月,国务院同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xx市各个部门深入调研,开展试验试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方案进行上报。2008年6月,由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发改委牵头,40多个部委组成国家调研组,赴重庆实地调研,并出台了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推进xx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对重庆做了13个“黄金定位”,可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建设“七基地”,包括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现代物流基地、东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二是建设“五中心”,包括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物流中心和航运中心等;三是建设“八区”,即一个“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两个“试验区”:统筹城乡的科技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五个“示范区”:北部XX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等;四是建设一个“枢纽”、一个“通道”,即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的“三都”,即“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同时,在3号文件中,给了重庆量身定制的“12+10”优惠政策。“12”即重庆提出的12项优惠政策:一是关于鼓励类产业企业所得税税率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中央加大对重庆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资金对三峡库区的投入;四是支持重庆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关于“尽快批复土地利用总规,并对重庆土地管理实行弹性审批制度”;第1页共9页六是批准重庆设立“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七是支持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八是关于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九是关于批准设立保税港区;十是关于加大对重庆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一是关于支持重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二是关于支持重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10”即中央单列给重庆的10项优惠政策:一是关于征收三峡电站水资源费;二是关于对主XX县区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绿化用地“只征不转”;三是加大对重庆农村金融创新的支持;四是支持重庆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五是将重庆摩托车纳入全国“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范围;六是支持重庆建设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七是允许重庆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八是将低收入人口作为长期扶贫对象;九是同意重庆工业企业享受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十是提前布局和启动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项目。在“314”总体部署和3号文件精神指导下,xx市拉开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验,绘就了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路径图”。二、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具体做法和启示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所谓三条主线就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和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在区域部署上,实施“一圈帮扶两翼协调发展”的战略,形成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在工作安排上,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首要位置,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在劳务经济上,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关键环节,着力建立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涵盖养老、医疗、就业、培训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在土地流转上,创新土地有序流转和集约用地,建立市场交易等管理平台,还在城市资本下乡、农业融资、统筹城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重庆统筹城乡试点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11年,xx市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