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耕耘十年收获民族所网络信息化发展汇报我们的汇报内容包括4个部分:发展历程、十年成绩、成果演示和结语。一、发展历程我所信息化工作起步于1993年,很长一段时间由图书馆代管。直到2003年才建立编制5人的所网络信息中心,开始有专门机构负责全所网络化信息化的统一规划、管理和建设。概括来说,民族所的信息化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飞跃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93-2001):民族所信息化的起步可追溯到1993年所图书馆计算机单机编目系统的启用,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始建。主要工作:–1995年,所里投资5万元建立了图书馆局域网,实现了图书馆的采购和联机编目自动化。–1996年,“民族所网络建设领导小组和数据库开发小组”成立,开始了民族所网络及数据库建设的筹建工作。–1997年配合院网络中心,积极筹建所网络机房和局域网,于1998年顺利开通。–1997-1999年间,参加院网络中心组织的“六所八库”信息开发试点。主要成果:–1999年建立了民族研究文献库和中国民族语言摘要数据库。–1999年创建了民族所网站,2001年进行第一次改版,并于2002年3月获得我院2001年所级网页评比一等奖。–2001年底,民族所建立数据库的总数据量为6.7万多条。2.飞跃阶段(2002-2003):2002年,民族所入选为院网络中心第一批8个信息化试点所之一,制定了“民族所信息化方案”,全面开展了信息化工作。在2002至2003这两年间,民族所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成绩:–创建了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信息网和中华民族文化网。–完成了民族所网站第二次全面改版–开发了中国民族地理信息系统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字符总集光盘。–共建立大中型数据库12个,样本数据库8个。至2003年底,民族所建设数据库总量为18万条数据。数据存储总容量约112GB,其中纯文本300MB;图片110GB;声像1GB。–从2002年到2003年的数据增长最为迅速,从8万到18万条,增加了10万条数据。3.稳步发展:(2004至今)从2004年起,民族所信息化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按前期制订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从网络管理、网站维护、系统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工作。在网络管理方面:坚持保证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日常维护和全所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及病毒防范管理,保障全年的网络畅通。在网站维护方面:自2004年以来,分别针对所务、学科和大众开发的三个网站正式对外发布,网站每日更新,数据库每周更新两次,平均每工作日有10多条动态信息对外发布。在此阶段,我所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信息系统开发和数据库建设,力争在每一年都有新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开发。二、十年成绩1.基础实施十年前:两台服务器,100多个网络节点,几十台计算机联网。网络信息化部门专用台式机3台,打打印机一台。十年后:我所现已建立近200个网络节点,共有内外网Web发布和数据库服务器6台。网络信息化部门专用台式机10台,笔记本4台,扫描仪3台,打印机2台,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各1台,以及录音设备一套。购置了正版的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03、数据库服务器SQLServer2005、FTP等软件。2.数据库建设共开发大中小型数据库24个,样本数据库8个。共有数据68万余条。其中主要的民族相关数据库有以下14个(另有知识库、小型数据库和样本数据库不在其内):(1)中国民族研究论文提要数据库(73990条)(2)中国民族研究剪报数据库(5851条)(3)中国民族历史数据库(28628条)(4)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数据库(50000条)(5)世界民族数据库(457条)(6)中国民族人口数据库(186903条)(7)中国民族风俗数据库(5360条)(8)中国民族多媒体数据库(5151条)(9)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数据库(7358条)(10)国内外民族学人类学网上资源库和民族学数据库资源调查库(518条)(11)民族学动态信息数据库(1340条)(12)民族所图书馆藏书目数据库(90629条)(13)民族语言地理信息数据库(10170条)(14)民族分布地理信息数据库(10513条)十年来,我们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数据库开发,这是近十年我们研究所建设数据库数的增长图。数据库建设从1999年的2个增长到2008年的24个。下面是我们研究所在近十年来每年数据总量的增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