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一、人口现状(一)、人口资源现状1949年锡盟人口为20.5249万,1970年增加到59.1448万,年均增加1.839万,年平均增长率为8.96%,是解放后增长率最高的阶段。其原因主要是外地人口迁入锡盟和随着医疗卫生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1979年锡盟总人口为75.5499万,1990年增加到88.9093万,2000年增加到99.34万,2005年增加到100.6万(见图3-1)。图3-1锡盟主要年份人口增长情况资料来源:《锡林郭勒盟志》、《内蒙古统计年鉴》1947年锡盟城镇人口为1.7226万,牧区人口为6.8413万,分别占总人口的9.14%和36.3%。1949—1959年间城镇人口增加了7.5846万,牧区增加了2.0438万,增长速度分别为17.55%和4.35%;1959—1969年城镇人口增加2.3714万,增长速度为22.61%,牧区人口增加9.6882万,增长速度为6.13%;1969—1979年城镇人口增加6.5309万,增长速度为4.49%,牧区人口增加5.6004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33%;1979—1990年城镇人口增加10.3351万,年均增加了0.9396万,牧区增加了0.2614万,年均增加238人;1991—2000年牧区人口已经增加到19万,2005年牧区人口已经达到19.38万人1。建国初期锡盟人口的过快增长为以后的人口增长打下了客观基础。1947—2000年牧区人口增加较快,2000—2005年五年间增加了0.38万人,增长速度放慢,这与牧区人口的控制和转移有着直接关系。1此段数据来源于《锡林郭勒志》和《内蒙古统计年鉴》(二)、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本课题所研究的劳动力转移着重于地区之间的转移。锡盟劳动力转移主要包括了农牧区劳动力的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据调查本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点。1、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劳动力转移的人数逐年增加(区域间的正流向与反流向较为频繁)。1999年全盟迁出人口为16981人(包括劳动力和其他人员,不包括盟内转移劳动力),到2006年时迁出人口增加到32488人1。除此之外盟内转移的劳动力数量更多。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增加和流动频繁主是①近几年国家、自治区、盟市经济发展迅速,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②区内交通发达,出行便利;③信息发达、与外界的联系增加,对转移目的地的了解增多,未知风险下降;④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大幅度降低了转移劳动力的风险(如耕地和草场的保留等),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⑤城镇的发展中产生的低级劳动力市场(薪水低、不稳定的工作条件和缺乏升迁机会的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劳动力岗位增加,需要大量的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填补。这些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数量逐年增多。2、从劳动力转移距离来看,短长距离并存。锡盟劳动力转移的距离来看,农牧业人口基本都在短距离转移。主要是离农牧区近的旗所在地和附近的小城镇,或者锡盟周围的其他旗县的城镇工作。这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低、无技术特长,所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因此其这些人的转移距离较近、转移成本较低、转移风险系数不高、流动较频繁。据锡盟的调查转移的劳动力中有70%以上的属于短距离转移。调查中还发现,被调查人群中有60%的人为妇女,这也符合埃弗雷特·李的“在短距离迁移者之中妇女占优势。”的迁移规律。远距离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以文化素质较高的年青人为主。他们主要在呼和浩特、北京、赤峰或国外等地学习或打工。如锡盟镶黄旗的许多年青人去日本打工或学习,这些人能够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回国后也能在大城市落脚生活。还有一部分人去蒙古国打工,这些人也同样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总的来讲远距离转移出去的人自身能力强、自信心较强适应各种环境,转移出去的。3、从转移的动机来看,经济利益而转移和保护生态转移等多种转移并存。劳动力转移中最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利益而转移。近几年我国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人口剧增,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镇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农牧1《锡林郭勒盟统计年鉴》2007年,锡林郭勒盟统计局编。民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他们尽量去城镇打工。调查中发现有70%以上的人是为了增加收入而进城镇的。这些为提高收入而转移人的是自愿的、通过同乡、报道得知对流向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做过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