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小说解读旅游地理文化——以金庸武侠作品为例策划组成员:章月霞徐丽群吴娟娣陈韦吉(一)发现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析我们在摸索旅游专业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诸多问题。1,被动记忆。这种状况的存在起自我们最初的高职教育,至于止于何时就无从保证了。突出表现在文化基础类知识。我们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的专业原因,也可以认为是我们本来就只会这么学。原因太多,也就不一一例举。2,条件限制。我们在学习酒店知识的过程中,一般都会有需要的操作室。操作的课程虽然不多,但是有总比没有显然要好的多。而旅游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就完全没有针对性的操作室。这方面我省只有杭州旅职院有这样的条件。当然资金投入力度是相当大的。长期以来我们对景点的认知一直无法有深刻的影响,很大程度来自于无法身临其境。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重要的一个专业,如何突破有限的条件,学到更多更有实际意义的知识迫在眉睫。3,疲乏的创新力。旅游专业可以说不是一个“科技发明”专业,但它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策划发现”专业,同样要求着激情燃烧,喷薄而出的创新力。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正在疯狂地扼杀着我们的创造力。如何以自己独到的眼光打造学习中的有效性,无论是对个人的知识拓展还是将来的职业生涯都将有深远的意义。(二)找寻方法:问题摆在眼前,我们不难发现着手课程开发设计,并且使其得当有效就不可避免的担起了相当重要的责任。立足现实的支点,从学生本位出发,结合诸多条件,我们组决定尝试采用景点与小说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对我国某些著名山水地理,城市资源,文化景观等的解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一个词比“江湖”更能贴近对山水俗世的总括。江湖之内,江湖之外,都引得我们无限遐想。而我们选择的小说就是金庸的武侠。(三)选题原因:也就是我们为什么选择金庸。1,金庸之于武侠——在当代中国,你也许可以找出小说比金庸写的更好的人,但是你绝找不出武侠小说比金先生写得更好的人,更找不出将武侠和江湖美景联系如此之完美的小说。金庸小说中的主流思想是倚剑走江湖,傲视在俗世。英雄以广阔之胸怀,驰骋在神州大地,纵横于锦绣河山。东渡滔滔沧海,西登巍巍昆仑;南至大理夷疆,北达罗刹域外。深山古洞,沉潭幽谷,别有一番异景奇情。皑皑雪山顶,惊见飞狐纵绝壁;莽莽黄沙下,伴得白马啸西风。金庸江湖波澜壮阔,博大精深。诗词与刀剑齐飞,江山共江湖一色。儒道佛理,医卜星相,茶酒食俗,琴棋书画,皆在大侠生花妙笔之下。而金庸本人在我们看来不仅是一个儒者,也是一个情圣,更是一个游侠。在他的带领下“卧游”神州,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自然是好不惬意,生动而又饱满。跟随金大侠小说里的人物畅游南北,时而杏花春雨江南,时而骏马西风塞北,大漠孤烟,五岳风情,以游客的心态和金庸笔下的人物耳鬓厮磨、你侬我侬,虚拟的小说时空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接轨相融,读人物,读风景,读历史,读人生,书里书外浑然一体,于是,到处是史,到处是诗,到处是情,到处是景,到处是趣。幻化为文字,便是江山如此多娇了。2,金庸之于价值观——金庸的武侠世界,尤其是他的武侠价值观影响了几代人。他注重“民间式制衡”的良性政治价值观,他注重人性之说,提倡“侠之大者”,其精神内涵往往体现一个民族最高的信仰。他适时地把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英雄模式、爱情理想、人格范型、人生情趣、正义观念、文化价值,以极富审美感受、极富个性强度、极富生命体验的艺术表现力传达了出来。3,金庸之于文化——金先生小说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他以自己的文学尝试和艺术作为,较好地传承了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传统,有效避免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于种种现代性焦虑而导致的文化和文学资源断裂、本土性流失等致命问题,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譬如没有《神雕》,就不会有人记得元好问那首不太出名的《摸鱼儿》。4,金庸之于江湖——正所谓“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情景交融的金庸武侠愣是把那些个景点写活了。有道是“逢山必有派,逢水必有帮”,金庸的武侠小说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笔下还大量地描写了塞内塞外风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