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课改上传:胡万群更新时间:2012-5-1722:47:36谈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课改【摘要】新课改带给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课程作为一种开放度更大的课程,不仅要赋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权利,也要启动教师的思考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审视教材、关注学生,培养创新,变换方法,践行理念,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新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课改方法多元化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口吻,从学生的立场进入感悟求索探究践行的过程,通过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多元化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到教材中,以教材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世界进行探索、思考、感悟,开展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审视教材、关注学生,培养创新,变换方法,践行理念,在教学探索中,以学生为生体,教师为主导,反复与教材对话,在对话中表达出、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轨迹。那么,教师在新课改下教学中应如何结合思品教材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呢?下面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以教材为跳板,让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应以课本为凭借,以生活为基石,真正实现“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一个新理念就是:要将学生的生活引入我们的教学之中。思想品德新课程之所以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其扩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品德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逐步形成的,在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品德问题都出现在学生们的生活中,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他们的品德形成过程。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关注,做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和参与者,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灌输和脱离实际的说教者,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二、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和谐民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教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一道去寻求真理,共同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导思、导做、导法,引导学生乐学、活学、善学、会学,学生才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乐于参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内容上陷入成人化、教条化,在方式上是硬性灌输、说教。这种教育不仅违背了学生道德观念养成的基本规律,而且使之在这方面产生了厌烦的心理。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本课程的实施时做出相应的改变和努力。因此,树立正确的观念,构建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显得非常重要。,教学组织过程的民主和谐,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这个主体,老师充其量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组织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发现,争创一种民主、和谐的求知氛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求知、创新思维能力。三、以创新为目标,让教学模式多元化走入新课标,建立新理念,研究新教材,建构新教法,创建新形式,模式多元化。(一)变换多种教法,激发创新潜能。(1)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般的程序为:“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2)情景教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在教学中,要从书中的素材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续演故事,在情境表演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