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化对预算会计的若干影响编辑:会计职称考试预算会计本身是一个狭隘的概念,却因其在事业单位会计体制中所占的特殊地位,成为会计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本文从预算会计现状入手,论述信息化变革的优势并分析新模式可能带来的一种冲击。一、预算制度现状我国事业单位按资金管理方式划分有财政全额拨款制、差额拨款制和自收自支制三种形式,第一种事业单位会计基本上使用预算会计,后两种单位会计有的使用预算会计,有的使用企业会计。但正是由于预算会计一直运用于事业单位这个特殊的群体,所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1.资产管理混乱。以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是由财政供给,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特别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如社会公益性单位)的资金来源已呈现多元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明确的账户分类,导致资产性质不明,管理混乱。2.事业支出与经营支出难以区分。现行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无论是事业支出还是经营支出,一律按国家规定的支出项目核算和列报,明显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3.会计报表存在不足。预算会计规定的资产负债表,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原理,实际上是会计科目余额平衡表,这种报表结构沿袭了我国传统预算管理体制下的资金平衡表格式,不仅报表内容与其名称不吻合,而且与收支表的关系显得重复累赘。同时,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特别是对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的事业单位,其收支表中的收支不能反映现金收支的真实情况,出资者及管理部门无法了解单位的可支用现金额。4.经验主义盛行。由于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相对简单,运转环节少,所以对专职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不高,有些单位一味认为只要经验丰富诚实可靠的人就可以胜任了。5.缺乏约束力。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有一定随意性,部门预算在实际执行中约束力度不够,存在严重的“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事业单位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和不核算经济效益。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预算会计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动力。二、实现信息化的优势古人认为行事需“天时、地利、人和”,而预算制度的信息化刚好具有了这三方面的优势。首先是“天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以及政府机关的“效能建设”都在今年,虽然这是改革深化的必然,但客观上能推动预算制度的改革。其次是“地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这必然要求其会计体系更为客观、公平和高效。第三是“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以“科教兴国”为本,通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实施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改革意识深入人心,社会各界对行政体制的变革持赞成态度的是多数,客观上能形成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上述三点,只能表明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变革时机已经成熟,并不能证明信息化是最佳的出路。笔者认为,实现预算信息化最关键的还在于“信息化”本身具有的优点。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计算机逐步推广,“信息化”影响了很多行业的发展,金融、保险、零售、商务等领域都成功培养出以信息化为依托的运作模式,而1993提出的“三金”工程(金关、金桥、金卡)也适时的拉开了政府机关信息化的序幕。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各类政府机构IT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当完备,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如税务、工商、海关、公安都已建成了覆盖全系统的专网,70%以上的地市级机关在网上建立了办事窗口,政府网站也多达3000多个。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纷纷提出以电子政务为建设核心的数字城市计划。“信息化”之所以在短短十年间在行政事业单位如此迅猛发展,据大部分资料显示,这是由于“信息化”具有六方面的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实现信息共享、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管理模式、促进勤政廉政。在这六大优越性中,一些是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如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共享,一些则是由以往的成功案例逐步认识到的,如促进勤政廉政。虽然各个部门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