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硬盘硬盘是系统中极为重要的设备,存储着大量的用户资料和信息。如果说内存只是数据的中转站的话,硬盘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现在的硬盘越来越大,上面通常存放了许多珍贵的东西,所以一定要爱护好你的硬盘,否则一旦数据丢失就真的可以体会到欲哭无泪的感觉了。主要性能参数在介绍硬盘结构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硬盘的主要性能参数。1.硬盘容量硬盘内部往往有多个叠起来的磁盘片,所以说硬盘容量=单碟容量×碟片数,单位为GB,硬盘容量当然是越大越好了,可以装下更多的数据。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碟容量对硬盘的性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单碟容量越大,硬盘的密度越高,磁头在相同时间内可以读取到更多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读取速度得以提高。目前市场上主流硬盘的容量为20GB~46GB,单碟容量也达到了20GB以上。2.转速硬盘转速(Rotationspeed)对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有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说,转速越快越好,因为较高的转速可缩短硬盘的平均寻道时间和实际读写时间,从而提高在硬盘上的读写速度;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转速提高的同时,硬盘的发热量也会增加,它的稳定性就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所以说我们应该在技术成熟的情况下,尽量选用高转速的硬盘。目前市面上流行的硬盘除了昆腾的LCT系列硬盘是4400RPM(转/分钟)以外,其他各个厂商的硬盘都不约而同的分成5400RPM的低端产品和7200RPM的高端产品两大系列。3.缓存一般硬盘的平均访问时间为十几毫秒,但RAM(内存)的速度要比硬盘快几百倍。所以RAM通常会花大量的时间去等待硬盘读出数据,从而也使CPU效率下降。于是,人们采用了高速缓冲存储器(又叫高速缓存)技术来解决这个矛盾。简单地说,硬盘上的缓存容量是越大越好,大容量的缓存对提高硬盘速度很有好处,不过提高缓存容量就意味着成本上升。目前市面上的硬盘缓存容量通常为512KB~2MB。4.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seektime)意思是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平均访问时间越短硬盘速度越快。5.硬盘的数据传输率(Datatransferrate)也称吞吐率,它表示在磁头定位后,硬盘读或写数据的速度。硬盘的数据传输率有两个指标: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datatransferrate)也称为外部传输率(externaltransferrate)或接口传输率,即微机系统总线与硬盘缓冲区之间的数据传输率。突发数据传输率与硬盘接口类型和硬盘缓冲区容量大小有关。目前的支持ATA/100的硬盘最快的传输速率能达到100MB/s。持续传输率(sustainedtransferrate)也称为内部传输率(Internaltransferrate),它反映硬盘缓冲区未用时的性能。内部传输率主要依赖硬盘的转速。外观图1是一个3.5英寸硬盘的俯视图和仰视图。现在市面上的硬盘几乎都是这种规格,外形也差不多。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硬盘除了密封盘片的密封腔体之外,还有控制电路板、接口、面板以及固定硬盘用的螺丝孔等。密封腔体具体结构在下面的内部构造里面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控制电路板上面主要集成了用于调节硬盘盘片转速的主轴调速电路、控制磁头的磁头驱动与伺服电路和读写电路以及控制与接口电路等。除了这些保证硬盘基本功能的基础电路以外,新式的硬盘上大多都还有自己的专用电路,主要是提供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andReportingTechnology自我监测、分析和报告系统)的支持和各厂商自己开发的提高硬盘可靠性的技术的硬件上的支持。此外,电路板上还有一块类似于BIOS芯片作用的ROM。其中固化的程序可以在硬盘加电以后自动执行启动主轴电机、初始化寻道、定位和自检等一系列初始化动作。另外,硬盘上也自带了一定数量的缓存,其作用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硬盘的控制芯片负责数据的交换和处理,是硬盘的核心部件之一。接口包括电源接口、数据接口和跳线三部分。电源接口与主机电源相连,为硬盘工作提供动力。接口的形状呈梯形,可以防止插反。数据接口由两列并列的针组成,是硬盘和主板控制器之间传输数据的接口。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分成EIDE和SCSI两大类。EIDE接口成本较低,速度也能满足普通用户的需求,为大多数硬盘所使用,主板上也都集成了相应的EIDE的控制器和两个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