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卫生室及村医队伍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村卫生室处于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最基层组织,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常见病诊治的职责,是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最贴近百姓、最能为广大农民提供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区加强了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和支持力度,村卫生室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解掌握我区农村卫生室及村医队伍建设情况,为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提供决策参考,11-12月份,我们会同区卫生局对全区村卫生室的现况进行调查了解,现将此次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襄州区辖12个乡镇、2个办事处,共455个行政村(医疗卫生事业东津、刘集仍归襄州区主管),现有村卫生室455个,其中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455个。我区村卫生室均为乡村医生个人承办,位于乡村医生自建住房或租赁房内,大部分村卫生室能做到业务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开,保证1间以上业务用房,100%的村卫生室统一挂牌,有血压计、听诊器、输液架、诊断床、电脑、打印机等基本设备。全区现有乡村医生1062人,男乡村医生688人,女乡村医生374人,35岁以下223名,35-50岁396名,50岁以上443名;大专及以上学历84名,中专学历657名,中专以下学历321名;执业医师329名,执业助理医师150名,执业护士15名,乡村医生528名,卫生员40名。男:女比例为1:1.62;乡村医生的平均年龄46.6岁,30以下的83人,30-60岁的701人,60岁以上的114人;100%的乡村医生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医学教育,其中大专以上学历68人,中专学历521人;其中从事乡村医生工作5年以下的有53人,5-20年的有298人,20年以上的547人;村卫生室基本做到1名以上有资质的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380人,具有乡村医生证的504人。二、存在问题第1页共5页(一)对农村卫生室建设投入需进一步加大。2010年至今,我区村卫生室建设仅从发改部门争取到11个村卫生室建设资金44万元。政府承诺三年预算支出150万元的村卫生室建设补助经费,到目前仅2010年底拨付了73万元,此后未再下拨项目经费。导致我区村卫生室绝大部分由乡村医生自行筹资建设。部分镇对建设村卫生室认识不足,存在着应付、凑数的思想。有的村虽然提供了房屋进行改扩建,但条件过于简陋,难以达到标准;有的村没有做到“房屋公有化,办医集体化”。有的村在“村集体提供土地,村医筹资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按村卫生室图纸施工,把卫生室建成了私有房屋;有的村仍然拿村医的私房进行改扩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村卫生室的建设问题。(二)村医队伍业务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一是从业资格的含金量不高。我区1062名乡村医生都取得了合法从业资格,约有70%的乡村医生接受了系统医学教育,但其中有55%是襄州区卫生局颁发的《乡村医生证》,只有45%的人取得了全国认可的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俗称三大“国考”之一的医师资格证考试令很多乡村医生望而却步,满足偏安于一隅。二是中医适宜技术使用不广。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农村是中医药应用的广阔舞台,乡村医生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我区只有不到10%的乡村医生掌握了4种中医适宜技术,不到5%的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了中医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部分乡村医生未接受过系统中医教育,对中医的诊疗理念难以接受;(2)中医技能费时费力,且收费标准不明确,同样的价格老百姓觉得西医更直观实在,对费用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如西医;(3)中医技能未纳入新农合报账范畴。(三)卫生室布局设置不规范。一是房屋布局不合理。《XX省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标准(试行)》要求卫生室地面硬化,室内整洁,诊断室、治疗(处置)室和药房三室分开,治疗(处置)室分区明显,布局科学。我区村卫生室均为乡村医生个人承办,村卫生室坐落在乡村医生家中,医疗用房和民房的设计要求完全不同,先天缺陷导致村卫生室内部布局不合理。第2页共5页大部分村卫生室未进行改建分区,看病、拿药、打针全在一起,不符合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二是业务用房面积不够。《指导标准》要求村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