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的南宁二十六中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第二课时)宋濂生平:•宋濂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朝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二年,即洪武二年(1369),宋濂奉命主修《元史》。•后累官至翰林院学士,专门替皇帝修书撰史,起草诏书,担任科举考官等。•洪武十年(1377),宋濂辞官告老还乡。•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应诏入朝晋见。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代开始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古人勤学苦读的成语或典故:•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负薪挂角•悬梁刺骨凿壁借光•汉朝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过来的光读书。后用凿壁借光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囊萤映雪•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晋朝车胤家中贫苦,无钱买油点灯读书,于是他就抓些萤火虫放在网袋中,利用一闪一闪的微弱萤光来读书。•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负薪挂角•汉朝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隋朝李密,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后用“负薪挂角”比喻家境贫困,刻苦读书。悬梁刺骨•晋朝孙敬,非常勤奋向学,每天读书都读到很晚,为了避免打瞌睡,于是在头发上绑了绳子,悬挂在头顶的木梁上,当他打瞌睡时,绳子扯动头发,就会因此痛醒,再继续用功。•战国苏秦,发愤勤学,每当他疲倦昏昏欲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提醒自己不能懈怠。后用悬梁刺骨比喻勤奋读书。张无垢勤学•张无垢谪①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③执书立窗下,就④明⑤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⑥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⑦之迹隐然,至今犹存。(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谪(zhé):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②昧爽:拂晓,破晓。昧,昏暗;爽,明朗。③辄:总是。④就:依靠。⑤明:作名词用,光,光亮。⑥洎(jì):到。⑦趺(fū):脚。欧阳修苦读•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⑤家借而读之,或因⑥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③.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④.闾(lǘ)里:乡里、邻里。⑤士人:读书人。⑥因:趁机;借……机会。⑦务:致力。⑧诗赋文字:诗歌文章。【其】•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②其夫呓语。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自己(的)。①并自为其名。•3.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多表示远指。①复前行,欲穷其林。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4.指示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一犬坐于前。•5.副词。放在句首,表示反问、猜测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难道”、“大概”。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大概”)【日】•1.(每天)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主人日再食。•2.(太阳)①夸父与日逐走。•3.(日子、日期)计日以还。【而】•(一)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顺承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①温故而知新。②择其善者而从之。•3.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可是”、“却”。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