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信息化的教师文化“文化”是世界上最难界定的概念。从根本意义上讲,文化泛指一切可传播的行为方式。全面一点,文化可分为理念价值、行为方式、制品符号三个层次。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代表教师群体共性的价值取向和和职业行为特征,并成为维系教师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甚至于决定着学校及其师生的发展走向。通常教师文化表现出的独特的、具有传统色彩的特点1.教学的封闭性。教师们一般不欢迎他人介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同事之间也往往不愿意去干预别人的课堂,他们恪守“互不干涉”的原则。显然,这种封闭性的教师文化潜在地排斥开放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趋于彼此孤立的状态。2.教学的保守性。由于传统的教师工作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因此教师也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和冲击,于是并不主动追求革新,因而教师文化便呈现出一定的保守性。事实上教育改革的理想也会因此而并不容易落实。3.教师形象的神圣化。从孔子开始,人们把教师看得非常神圣,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形象被刻画为沉稳老练的“完人”、君子,却缺乏情感,至少是不苟言笑,表达含蓄;要求教师对学生全面负责,保障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教师文化对于教师的要求过多过全,教师承担的责任也远超过他们的能力和条件。4.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学是承传知识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这种活动强调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教师是一代代按照他们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文化特性会造成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改革活动的不适应甚至于抵触。新型学习文化中,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更像一个导游,即导学策略,导游说的话都是引导性的话语,游览者自己会主动去寻找旅游地的美;更像一个教练,即教练策略,教练能对锻炼项目进行量化,如果真正能够量化我们的学习,那么未来的学习效果就更容易得到保障;更像一个医生,即诊断策略,医生能对问题进行精确的诊断,如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都能精确诊断,学习该多好保障啊!祝老师话题一转,马上就回到本次报告的主题,为什么要将文化观,要从文化观来解读技术,因为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意义不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而是保证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之道,学习就是他的生存之道,过去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在21世纪有了,我们要保证学生在新世纪能够自主生存下去,那么这就是我们技术的意义。在教育技术领域,技术是偏方,人本才是正道,所以要将技术回归到学生身上来,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善用工具、善用资源、善用教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可能还没毕业就已经过时,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未来的人生里学会自主学习,通过我们的技术,保证他们未来有不断学习的可能,这就是教育信息化的文化观。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两大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信息网络的出现促进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信息共享,而它更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文化在社信息技术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介入,特别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型教学结构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文化传达者的角色,改变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要以终身学习者的角色出现。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决定着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重新考虑。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是教师的学科知识,它由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两类知识与技能组成。其次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