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专题报告之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战略研究专题报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一、我国生态与环境1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近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模式仍基本1本报告所指的“生态与环境”,二者在广义上可以互相包容,在狭义上又有各自特定的内涵。上遵循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导致我国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未来15年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能出现难以逆转的生态与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甚至严重影响全球环境并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一)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由于我国自然生态与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加之人口过度增长、发展模式和某些政策不当,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我们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致使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导致本应在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生态与环境问题表现出显著的系统性、区域性、复合性和长期性特征。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初则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制定了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强化了对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治理,并积极修复与重建受损生态系统。但由于没有根本改变不恰当的发展模式,生态与环境科技相对落后,加上历史欠帐太多,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环境管理及有关政策仍受末端治理为主观念的影响,因此生态与环境的总体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发展态势。与上世纪80年代初相比,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还是性质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问题不断产生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而是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威胁和风险更加巨大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深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与和平崛起的主要限制因素[1]。当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是历史上任何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不曾遇到过的,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全方位综合措施,科学技术将起到重要作用。1.生态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自然环境先天不足,从气候条件看,干旱、半干旱区占国土面积52%;从地形条件看,2/3国土被山地所占据;从生态条件看,全国有几大脆弱区,如200万km2的青藏高原,90万km2的岩溶地区,64万km2的黄土高原等。这些地区脆弱的自然条件难以承受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快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危害程度加剧。具体表现为:原始林所剩无几、森林总体质量低下、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沙化加速、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km2,近年来每年以3436km2的速度扩展;森林覆盖率为16.5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9.6%),且林龄结构不合理,原始林不足1/10,森林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下降,可采资源持续减少;20世纪90年代末,草原退化面积已达6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截至2002年,海河平原地下水已累计超采900亿m3,形成漏斗面积约2万km2,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受到严重威胁的高等植物约占1/5;在《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1121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有190种,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环境污染触目惊心我国的环境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