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控制浅谈第一章会计控制的内涵及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控制的意义1.1会计控制的理论内涵关于会计的控制职能,马克思曾作过揭示,他把会计的职能概括为对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其中,我们可以把“过程的控制”理解为会计的控制职能,而把“观念的总结”理解为会计的核算和反映职能。马克思的原意是指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对再生产价值运动全过程的控制,这就包括很多程序和步骤,因而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范畴。控制一词最初来自于希腊文的“控制论”一词,原意为“掌舵术”,即掌舵的方法和技术,后被逐渐延伸为管理范畴的驾驭与支配。随着时间与认识的深化,控制一词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认识有:阎达五教授(2000)认为: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又包括“对会计的控制”。熊筱燕学者(2002)认为:所谓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与协调的方法,措施与程序的总称。因此,会计控制是会计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对受控客体的经济活动及其会计信息的生成加以监控的方式及运行机制的总称。为实施有效的会计控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系统原则。会计控制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即对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形成全过程的控制,可以前馈控制,也可以事中反馈控制,既要有纵向控制,也要有横向控制,既要对总指标进行控制,又要对分指标进行控制,会计控制不强调全面系统就不可能实现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2.及时性原则。会计控制及时性指会计控制标准的制订和下达要及时;测量经济活动的执行结果和信息反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要及时;纠正偏差要及时。会计控制如不遵循及时性原则,企业广大员工就不能把握控制的目标,不能对经济活动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造成损失、浪费就不可避免。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控制应将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有机结合起来。从时间上形成一个严密连续完整的控制体系,会计控制贵在及时,一旦发现问题,就应及时加以控制、改进。3.归口分级控制原则。会计控制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控制原则,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将各部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归口分级落实到人,把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置于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控制之下。只有这样,才会使会计控制有坚实的基础,会计职能的实现才会有组织保证,才会更具有科学性。4.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会计控制职能的实现,首先要明确各职能科室、部门各责任人的职责。同时,各责任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利,具有履行其职责的权力,为了激发广大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会计控制还应贯彻经济利益原则,正确理解、应用权责利相结合原则,是会计实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会计控制过程中责任归属的确定,应遵循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将会计工作的责任与会计人员的素质区别开来。会计工作出现问题(如成本不实、利润虚假等),首先应追究企业领导责任,如属于会计人员本身工作造成失误,则应追究会计人员的责任。1.2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根据上文所述会计控制的理论内涵,我们可以看出:广义的会计控制既包括“会计控制”,也包括“对会计的控制”。“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指挥、调节、约束和促进等活动,以使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所谓“对会计的控制”则是指对会计工作及其质量所进行的控制,这是对控制者所进行的一种再控制。实践中这两方面的会计控制都需要,他们都是为了保障所有者的经济利益,是经营者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应当看到,会计控制是在控制地位、控制利益和控制目标不对等、不一致甚至相互对立和矛盾的两个控制主体之间架起的一座使之彼此信任的桥梁,它是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发展的保障。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会计控制作保证。会计控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即使会计信息达到真实性、相关性、及时性等质量特征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所有者控制经营者的基本依据,所有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