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信息系统的市场需求分析一物流技术发展现状1信息技术与物流系统发展不平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物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平台等信息技术,为社会提供多功能、多方位的物流服务。然而,由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且现有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比较混乱,使得我国物流信息资源不能全面融合共享,为企业及客户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这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较大差距。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物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GIS、GPS、条码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等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使其逐渐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2006年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投入总体规模达到33.58亿,比上年同期增长27.5%。其中硬件投入同比下降了11%,软件和信息服务占了28.1%和14.1%,分别增加了7%和5%。GPS是一种先进的导航技术,主要用于车辆导航和跟踪、对地面目标的精确定时和精密定位等。目前,我国已有数千家企业成功开发和正在销售GPS车载系统。我国GPS车辆跟踪系统的应用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近年来我国GPS车辆跟踪系统市场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技术与应用有了明显提高。但相对车辆跟踪系统,我国GPS车辆导航系统的市场还处于初始阶段。GPS在物流领域主要用于货物运输系统中车辆的定位、跟踪和调度,通过GPS和计算机网络,企业可实时收集货物的动态信息。随着我国物流企业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接受程度逐渐提高,已开始积极采用GPS、GIS等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水平和综合实力。例如,山东省大型物流企业龙口胜通物流有限公司就通过山东移动提供的“GPS定位配载”信息化解决方案,解决了由于信息沟通不畅而导致的车辆空驶严重、货物运输安全无保障、车辆资质可靠性差、车辆调度难等突出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地整合了现有资源,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龙口胜通物流公司已经安装胜通货运信息网和GPS车辆监控软件的配载户达1500多个,每天为用户提供货源和车源信息15000多条,业务范围覆盖山东省10多个地市及东三省部分地区。但总体上看,GIS和GPS在物流领域应用程度还比较低,只有少数物流企业应用GIS和GPS。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工作于各种环境。RFID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广泛,既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商品,铁路货车车号识别、集装箱多式运输,也可以用于库存跟踪管理等。3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还不高。除了少数企业已经使用信息系统外,总体还处于基础阶段,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很低。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调查显示,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中国物流企业的应用不够理想。同时,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已建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仓储管理、财务管理、运输管理和订单管理,而关系到物流企业生存发展的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所占比例却很小,大约是23.33%。另一方面,物流企业间的数据交换、商业合同等,除了极少数应用了EDI系统,多以纸面介质为主,辅以传真、Email进行,甚至仍以图纸传送方式为主。同时,绝大多数的单证在物流过程中仍然采用纸张等传统的传输方式,没有实现电子化。即使采用了电子化的部分信息,也主要靠人工录入,条码、磁卡、RFID等物流信息采集技术尚未普及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1.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信息采集的应用北京西南物流面向社会全方位开展出版社的收货、储存、包装、发运、配送业务,图书物流管理系统整合了全国200多家出版社、60多家物流合作伙伴,对图书物流业务的仓储、运输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以及对出版社、经销商、书店的数据交换。时力帮助北京西南物流中心建立了客户服务中心管理和财务结算管理中心,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服务。动态分配车辆,集成GIS,优化运输配送路线,并且启用条码设备,实行了全程单品管理。通过物流应用系统,客户从货物起运时就可以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