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县渭河源头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093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方向)一班作者:张宝邮编:741020[摘要]近年来渭河源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就此对水土流失现状提出遵循自然规律,实施分区治理战略,荒山丘陵沟壑区坚持以缓坡修梯田,陡坡造林种草沟坡采取鱼鳞坑整地造林,沟底营造乔木林发展小片水地。土石山区沟道内修谷坊等拦蓄工程,U形沟道修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封育等生物措施,最终达到改善当地小区内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有效的推动渭河源头水保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关键词]渭河源头,水土流失,防治对策。1区域概况渭河源头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的渭源县中部,属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划中的土山石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涵盖了渭河流域一级支沟清原河的全部。行政包括清源,五竹两个镇的14个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50.8平方千米。总人口1.49万人,其中,农业户数3393户,农业人口1.49万人,农业劳动力8659个,该区农耕地5090.4平方千米。占总土面积的33.7%,林业用地245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3%,牧草地面积1928公顷。占总2土地面积12.8%荒地用地面积484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2.1%。果园面积的16.7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0.1%,水域150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1%,其中用地194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3%,未利用土地407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2.7%,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该区海拔1995-3400米之间,地势西部高,南部低,地形相对高差显著,年均气温为5.6度,年均日照时度2156-2718h.太阳总辐射581.438焦/平方厘米.年,大于等于10度活动积温1938.6度,无霜期126天,年均降水是525.7毫米,径流量的分布是在时空上与降水大体一致,总的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径流深在50-200毫米之间,平均径流深70毫米左右,但在年际分布上不均匀,在汛期具有含沙量高的显著特征。2水土流失状况2.1水土流失类型该地区属于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该地区水土主要为水力侵蚀,并伴随因水蚀而诱发的重力侵蚀,由于山高坡陡,母质出露,降雨集中,水力侵蚀非常严重,梁峁,坡面与沟道部位以面蚀,沟蚀为主。重力侵蚀则主要发生在沟道,陡坡处,以滑坡泻溜等形式出现,部分沟道则有严重的泥石流发生。2.2水土流失面积该地区水土流失面积9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1.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24.1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26%。中度侵蚀面积57.1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61.5%强度侵蚀面积为11.6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2.5%。年均侵蚀模数为3140吨/平方千米.年,年土壤流失量为29.13万吨。3.水土保持现状3.1现有水土设施状况目前,当地水土保持人员和广大群众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不懈,艰苦奋斗,使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截止2002年底,该区共建成水平梯田3506公顷,营造水保林2453公顷,经济林16.7公顷,种草1928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3.7公顷,治理程度52.4%。3.2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1)各级政府重视,近年来,该区各级政府都把水土保持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主要途径,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了组织领导力度,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该区域治理开发的法规和优惠政策,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于倾斜,为加快水土保持工作步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2)群众积极性增高.该区广大人民群众,深受水土流失危害之苦,在与自然界的抗争中,深切体会到治理水土流失是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和掌握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水土保持建设的能力。3)具有成功的典型.长期以来,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渭源县涌现出了一批治理水土流失,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典型,在治理进度,质量,规模,效益等方面起到带动作用,为水保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3.3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该区长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项目规划,使各项措施布局更加合理可行,实现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形成规模效益.2)发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