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联合大学学报第12卷第2期2002年6月浅议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何靖雯[作者简介]何靖雯(1964-),女,安徽合肥人,学士,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讲师[摘要]李清照词有“婉约之宗”之称。她一生历经和平安宁、国破家亡的不同时期,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的视野不断扩大。其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迥然不同的特色。[关键词]李清照;词;思想内容分类号]J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南北宋之交的大词家,自然当推李清照。李清照(1084-?),历来列为李煜、秦观之后的词家正宗。王士祯《倚声前集序》认为词中婉约一派“(李)景、煜为之祖,至漱玉、淮海而极盛。”于《花草蒙拾》还主张“婉约以易安为宗”,是两宋婉约派最完美的代表作家。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沈去矜(谦)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煜、李清照这词家二李后先辉映,同是不可多得的纯粹的抒情词人。1127年靖康之变,划分了南北宋两个时代。以靖康之变为界,李清照的词也可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前期的词作是她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描写了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这些词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流露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表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另外,伤春伤别的情绪,也有时困扰着她,使她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令人惊异地很早表现出来。从词人早年的两首《如梦令》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前一首写夏日的一次结伴舟游。迷人的景色令人陶醉,词人与众姐妹流连忘返,直至日暮时分才尽兴而归。天色已晚,她们奋力划船,赶着回去。可沉醉忘路让她们“误入藕花深处”“误”出了一个绝妙浑成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沉寂的藕花塘由于这群“误入者”的蓦然光临,一下子沸腾起来了。从哗哗的划桨声中,从水鸟惊起的拍翅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忧无虑、逞强好胜的少女形象;后一首写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夜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但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知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从而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锐。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生活非常美满。二十一岁后,赵名诚出仕,因而时有伤别之作。与柳永“词语尘下”的赋别之作不同,这些词写得超尘拔俗,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她的《醉花阴》重九怀人词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元代伊世珍撰的《王郎缳记》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个故事未必可信,但说明《醉花阴》颇有艺术特色。“莫道不消魂”三句,是深闺怀人的境界,在寂寞无言中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它与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含义相近,但摒弃“浮花浪蕊”,选择了不求绮丽、自甘素淡的菊花为比,既是重阳的当令风光,又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司空图《诗品》,即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作为“典雅”的风格象征“人比黄花瘦”,就衬托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纵观李清照前期的词,词人并不象一般富贵人家的名媛淑女那样足不出户,目不窥园,深藏于高阁绣楼之中,而是常常陶醉于“水光山色与人亲”的境界里。她不是那种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变得呆板、乏味,缺乏生命活力的女性,而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有追求、有理想的女作家。她的个性锋芒常常冲击着封建社会的传统习惯、传统观念和传统伦理。她以大胆的“肆意之笔”,把女人当作真正的人,把她们作为人的正常情感和内心活动大胆地披露出来,热情歌颂封建社会女性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李清照四十六岁时,金人的铁骑南下,平静的书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