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窑况的分析及处理预分解窑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燃料的变化,或者设备故障及操作失误等原因,引起窑外分解窑的生产受阻或波动,使整个操作系统难以控制,造成不同的异常窑况。针对不同的异常窑况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这一过程就是异常窑况的分析及处理。有时这一过程是需要反复多次,方能将异常窑况扭转。在实际生产中,要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果断处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操作水平。预分解窑系统结皮、堵塞预分解窑在生产过程中,人窑物料的碳酸盐分解率基本达90%以上,才能满足窑内烧成的要求。物料的分解烧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其中一些成分黏结在预热器、分解炉的管壁上,形成结皮而造成堵塞。一、结皮结皮是物料在预分解窑的预热器、分解炉等管道内壁上,逐步分层黏挂,形成疏松多孔的尾状覆盖物,多发部位是窑尾下料斜坡,缩口上、下部,以及旋风预热器的锥体部位。一般认为结皮的发生与所用的原料、燃料及预分解窑各处温度变化有关,下面就此相关的几个原因进行分析。1、原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的影响在预分解窑生产中,原燃材料中的有害成分主要指硫、氯、碱,生料和熟料中的碱主要源于黏土质原料及泥灰质的石灰岩和燃料,硫和氯化物主要由黏土质原料和燃料带入。由生料及燃料带入系统中碱、氯、硫的化合物,在窑内高温下逐步挥发,挥发出来的碱、氯、硫以气相的形式与窑气混合在一起,通过缩口后,被带到预热器内,当它们与生料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相遇时,这些挥发物可被冷凝在生料表面上。冷凝的碱、氯、硫随生料又重新回到窑内,造成系统内这些有害成分的往复遁环,逐渐积聚。这些碱、氯、硫组成的化合物溶点较低,当它在系统内循环时,凝聚于生料颗粒表面上,使生料表面的化学成分改变,当这些物料处于较高温度下,其表面首先开始熔化,产生液相,生成部分低熔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与温度较低的设备或管道壁接触时,便可能黏结在上面,如果碱、氯、硫含量较多而温度又较高,生成的液相多而黏,则使料粉层层黏挂,愈结愈厚,形成结成。2、燃料煤的机械不完全燃烧的影响煤的机械不完全燃烧为预分解窑系统内结皮范围的扩大提供了条件,造成煤的不完全燃烧主要原因是煤粉太粗、燃烧速度慢,空气量不足及操作不当等,在该燃烧区域内燃料燃烧不完全,而在其它区域继续燃烧,从而使系统内煤燃烧区域发生变化,导致了系统内温度布局的不稳定。随着温度区域的变化,结皮部位也就随之改变,特别是预热器系统里的旋风筒收缩部位,由于物料在碱、氯、硫的作用下表面熔化,其黏性增加,在与筒壁接触时形成结皮。所以在预分窑生产时,煤流的稳定、煤质的稳定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关系到系统稳定的首要前提。3、漏风的影响预分解窑的预热器系统处在高负压状态下工作,密封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煤的燃烧、温度的稳定,而结皮与煤、燃烧、温度等因素相关。漏风能在瞬间使物料在碱、氯、硫的作用下表面的熔化部分凝固,在漏风的周围形成结皮,该处结皮厚且强度高。二、堵塞预热器系统的堵塞在大多数生产线上都存在,造成的原因很多,造成的堵塞程度也不同,给预热器系统正常工作带来不利,使回转窑生产中断。1、堵塞的原因就预热器系统中,窑外分解窑采用旋风筒原理完成物料换热、分离,粉状物料经过各级旋风筒时被加热,从而完成加热、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当物料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物料本身将发生变化,特别是分解炉中加入的燃料占燃料总量的55%~60%,煤粉在燃烧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物料在高温状态中的性能发生变化。如产生黏性,黏结在旋风筒壁面上,或者物料结团、结块等,它们在通过旋风筒下锥体和管道时最容易出现结皮、滞留和堵塞。当高温物料表面与其他低熔点成分物质(钠、钾、氯、硫)在高速气流中相遇时,其物料的表面就会产生液相,使物料的表面具有黏性,而黏结其他物料,越黏越多,就出现结团。当这种表面具有黏性的物料与壁面接触时,可使物料表面液相降温,而附着在壁面上,形成锥体结皮或下料管道结皮现象,这样就减小了物料通过面积,物料通过能力降低或受阻。通过以上分析,说明物料中碱、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