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的管道—血管》教学设计姓名:张春玲单位:吴忠一中电话:13895200044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课题血流的管道—血管计划课时1课时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二节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的内容。它的前面一节是血液后面一节是心脏,营养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的,血流的管道是血管,动力是心脏,在整册书的编排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血液循环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节课主要讲了人体内的三种血管,即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血管在人体内分布较深、管比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快,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心脏的血运往全身各处。而静脉血管在人体内分布较浅、管比较薄、弹性较小、血流速度也比较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它的主要功能是把全省各处的血运往心脏。而毛细血管分布在人的全身各处,管壁非常薄,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与创新意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难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现象,区分这三种血管教学用具,材料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纱布,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七年级学生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面。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理解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生物课,所以,我采取了这样的对策:可采用实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先学后教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学情分析纪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为了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依据课程资源及学情,将教师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上。引导学生合作、实验探究、展示,使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的基本技能。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的一般方法,并能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同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态度,鼓励他们奇思异想,倡导学生质疑批判,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由此闪现出创造的灵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为学生在进一步探究的学习中搭建平台。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分辨三种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二是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共两课时。我单独将介绍分辨三种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安排一课时,我认为这样安排从知识结构上看比较完整。在教材的设计上,体现了课标中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这样也符合初一学生的认识规律,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分辨三种血管的种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能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实验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实验对教师来说,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本节课是一节动手实验课,学生虽然很好奇,但独立完成操作的能力和方法比较弱,因此我的设计主要体现“先学后教”的思想,力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知识,提高能力,掌握实验的一般过程。鼓励他们奇思异想,倡导学生质疑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