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欧阳燕通)访谈胡智峰:我的理论具有实践的色彩,我的实践具有理论的色彩主持人:杨君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媒体人物:胡智峰北京广播学院《现代传播》杂志主编/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职务: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博士点梯队成员工作单位:北京广播学院联系地址:北京广播学院胡智锋1965年生,文学博士,现任《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副主编、教授,兼任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副秘书长。曾获得首届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获首届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等称号。论文、著作多次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已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20余篇,参与过《中国应用电视学》、《电视艺术美学》、《中国电视论纲》、《中国电视文艺学》等著作的著述。主编过《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等书。个人专著有《电视美的探寻》、《中国电视观念论》、《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除理论研究外,参与了数十个电视栏目、节目的策划、编导、撰稿工作,其中不少作品获得各类奖项,还参与了许多著名电视媒体的频道设计工作,是国内著名的电视策划人之一。曾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全国音像制品评奖、全国电视法制节目评奖、全国对农电视节目评奖、全国主持人“金话筒”评奖、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艺术论文评奖等多项全国性评奖的评委。还曾应邀赴台湾、香港的十几所大学和影视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1997年),应邀赴美国昆尼比亚大学讲授“中国影视”(1998年)。多年来致力于影视理论的研究,尤以电视美学、影视文化、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见长,他在这些领域的一系列学术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杨君:您好胡博士,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我知道,您是1988年从山东大学分到广播学院的,那时候怎么想到来北京?胡智峰:非常偶然,是我们国家很著名的一个戏剧学者,也是广播学院一个老教授,田本相教授,我是学现代戏剧的,他是组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当时选中了我做他的助手。因为田先生曾经在广播学院当过教授,他由于中年,实际上是分配当中的一些事物性的原因,可能是档案之类的东西没有及时寄到,耽搁了,后来田老师就推荐到广播学院,非常偶然,对广播学院知道的很少。杨君:但是您跟广播学院很有缘分?胡智峰:对,因为我考大学的时候,第一志愿报考的就是广播学院,是我的老师替我报的,可能他们觉得我应该做一个记者之类的,所以觉得广播学院似乎是比较适合我,后来我想这大概是一种缘分。杨君:你来到广播学院之后,很快跟广播学院融为了一体,而且在你所研究、教的方向,包括文艺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您都教了哪些课?胡智峰:谢谢!1988年分配来是在文艺戏,因为我学的是现代戏剧,所以分配我教戏剧课,戏剧的导演、理论,主要是戏剧理论。因为影视剧天生具有一些共性的东西,由于广播学院这个环境是做广播电影电视为主的,这样的话,戏剧作为一个母体,作为一个土壤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戏剧的思维、意识,我觉得它跟电影电视剧应该是有共性的,而且是很接近的一些东西。我是从戏剧到电视剧,从电视剧到电影,然后影视剧,我后来就打通,在1989年我就开设了影视剧文化。我想基于当时的情况,就是国内还没有人把影视剧打通做影视剧文化的研究和课程,我大概可能是打出影视剧文化,可能是没有考证过,我自己认为我可能是在最早的一个。杨君:现在这个方向现在也成了一门学科,而且慢慢成为一个体系?胡智峰:是这样的。我想这个基于很多的因素,首先是来自于我们国家影视剧事业的发展,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对象本身影视剧事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广播,带来一个需要学者、研究者关注它,因为社会性的关注必然带来学术性的关注。而且作为一个学者,作为一个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比社会在某些方向更敏锐地观察和发现,所以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影视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必然做这方面的研究,做这方面的教学,一定会去关注它。杨君:您教了很多的学生,现在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