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主银行制的演化动力、区间及约束条件涂菲2012-12-2514:20:57来源:《金融评论》(京)2012年2期【内容提要】作为日本金融制度和治理结构核心内容的主银行制正在发生演化,演化的动力来自于企业、银行和政府等三个主体的行动。但三者的目标并不相同,企业和银行权衡风险、收益和信念等目标,政府权衡总体政策、利益集团要求和信念等目标。各主体受权力结构和行动能力的制约,前者由市场权力和政治权力构成,后者由谈判能力和游说能力构成。主体互动使主银行制演化产生了三个区间:存续、改变形态和瓦解。在不同条件下,主银行制可能处于某个区间之内,但并非处于完全衰落之中,而是表现出一定的演化特征。【关键词】主银行制/演化动力/短边权力/行动能力一、基本概念与问题的提出主银行制(mainbanksystem)是日本一种特殊的公司治理形式,既是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也是日本金融制度的主要环节,不仅反映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关系,还折射出政府与利益集团之间的深入纠葛。但究竟什么是主银行,至今尚没有一个统一或法定的定义。一般而言,主银行制是指日本企业与银行之间拥有长期稳定交易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日本的企业往往有一个或几个主力交易银行,这些银行是企业的最大贷款银行和主要结算银行,同时还持有企业的股票,是企业的主要股东之一,为了保证企业的经营稳定性,主银行通常会向企业派驻领导,并在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时进行救助。鹿野嘉昭总结成为企业的主银行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1)在多家银行中,占据了最大融资份额;(2)在持有交易企业的股份方面,是银行当中持股最多的;(3)往交易企业派遣领导层;(4)具有长期、固定的综合交易关系;(5)在交易企业陷入经营危机时,积极采取救护措施①。AkoiMassahiko(青木昌彦,1994)等认为主银行制指的就是一个公司融资和治理的系统,这套系统包含一系列在工商企业、各种类型的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监管者之间实施的非正式的惯例、制度安排和行为,主银行制的核心是主银行及相应企业的关系②。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既肯定了主银行制的积极作用,也对其缺陷提出了深入质疑。始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日本主银行制度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诸多学者形成了共同的语境,认为该制度逐渐弱化,甚至走向衰落的道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主银行制已经没落了吗?如果没有,那么主银行制究竟发生什么变化?什么动力促使了这种变化?如果出现了不同的环境,主银行制是否重新回到经济舞台?因此,本文将辨析事实——即探究主银行制发生的变化为视角,分析这种变化的动力所在,讨论左右主银行制将来走向的约束条件,总结其制度演化过程中一般意义上的结论,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和目的。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一)文献综述关于主银行制度演化,刘昌黎坚持只要企业对银行的借款依存度下降,主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就要疏远,主银行的进一步削弱是难免的③。李扬认为企业对银行的离心力逐渐增大,主银行制度由于适用基础大大弱化而走向衰落④。李博分析不同阶段、不同行为主体对主银行制治理功能的选择不同,主银行制的演变表明了这种不同的选择⑤。青木昌彦提出制度共时关联的动态过程导致日本主银行制的产生,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因此,只有出现普遍的认知危机时,才能打破官僚多元主义的框架,主银行制作为一种共有信念系统才会走进历史⑥。总的来说,现存的一些文献主要从规范的角度理解主银行制,认为主银行制既是一种金融制度,也是日本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大都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讨论主银行制的演变过程,至于行为主体如何互动导致制度演化没有详尽阐释,需要对主银行制演化的微观行为做进一步分析。在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本身的变迁或演化⑦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分析了经济主体的偏好、权力和能力在制度变迁或演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埃塞姆格鲁等分析制度变迁的分配后果及实际政治权力、合法政治权力之间的动态关系⑧。戴维斯和诺斯等讨论各个行动集团为获取潜在收益而改变制度的努力⑨。张宇燕和高程探讨制度变迁的非中性特点时,突出经济主体利益集团博弈对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