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凸显企业供应链风险日本9级地震引发海啸并造成核泄漏事件,引起经济界的震动,全球化背景下的专业分工尤其让合资企业成为焦点。这场灾难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在半个月后逐渐显现出来,日系合资企业无疑成为其中的“重灾区”。作为日系合资企业的典型,汽车行业合资企业一度传出面临供应链断裂、核心零部件断档风险,合资企业供应链风险备受关注。核心零部件大多产自日本的被动局面上游供货商“掉链子”所受到的关注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温”。在中国,汽车产业主要由本土厂商与外方成立的合资公司构成,日系合资企业在整车生产和零部件供应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日本位于供应链上游,为汽车生产提供不少核心零部件,与中国汽车生产更是息息相关。从本田汽车(中国)、丰田汽车(中国)提供的信息来看,其生产的不同车型国产化率不尽相同,近些年比例也正逐渐提升,部分车型甚至达到了90%。但有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日资品牌汽车的国产化率一般在60%-70%,其中引擎与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几乎皆由日本母厂提供,关联性颇高。“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中外汽车厂商最为关注的是从日本采购的关键零部件。”普华永道亚太区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ThomasMcGuckin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对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有一部分零部件已经进入库存或已在运输途中,加上本土化生产一部分,这些可以减轻日x系合资厂商受到的影响。”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对于合资企业而言,到底零部件生产需要多少后备力量是合适的?“三七开”还是“二八开”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日系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大多产自日本是源于其传统优势和技术优势。因此,当日本受到如此灾难之后,日系合资企业更多的是盘算当下的库存还能支持多久的正常生产。据广汽本田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来自日本的相关零部件库存,可以支撑公司正常生产至3月底。目前公司并未采取进一步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后续的生产计划则正在等待日本方面提供更明确的信息。短期来看,地震对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影响有限,一般来说,各车厂及相关零部件生产厂家皆有0.5-2个月的库存,汽车销售不至于面临缺货的窘境。但日本限电以及交通运输情况都在影响供应链的供货情况,而核泄漏事故也有可能冲击工厂的正常运营,以上种种都在加大供应链风险。目前各方正在对这些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被动,是送给目前中国日系合资企业最贴切的形容词。供应链风险或将到第二季度集中暴露目前记者从各企业以及4S店了解到,国内汽车行业受到的影响暂时不明显。“地震带来的影响,最快也要到第二季度才能显现。”一家重庆本田4S店负责人表示。对于来自日本的零部件库存只能支撑到3月底的生产厂家来说,第二季度能否保持正常生产,则是个不小的考验,目前各方也并无确切计划。下一阶段的计划仍要视日本的恢复情况而定。ThomasMcGuckin则表示,过去几年零部件本土化有所发展,但是许多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从日本采购,如果这些厂家不能找到替代的生产方式或者转移厂址,生产将受到限制,不排除停产的可能。因零部件无法供应而面临全线停产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各方都认为很难预测。但对日本零部件供应依赖程度较高的车型来说,影响则是毫无疑问。一家日产4S店负责人也认为,这些影响可能会在5、6月份集中显现。而重新寻找替代供应商也并非如想象中的简单。寻找替代供应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单是供应商的认证一般就需要3个月,产品从研发到可行性论证这个过程又需要3至6个月的时间。即便中国厂商有能力做,也难在短时间内满足供应要求。“此次日本地震带来的危机,可能会促使中国的企业选择供应的途径多元化,或者利用本地的生产商来替代,地震将促使这一思维的转化。”苏州本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立刚表示。在杜立刚看来,地震导致的日系合资企业出现危机,并不只是地震本身造成的产业链断档,主要在于中国合资企业和日本联系的紧密程度过高。此次地震之后,或许会加快日系合资企业的本土化进程。“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产业链会更加完善。”设立全价值链企业或许更有前景日本上游产业链的断档足以成为引发对合资企业供应链建设反思的“导火索”。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崔学刚在对日系合资汽车企业深入调查后发现,供应链利润要比合资企业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