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导学案的编制要点及其框架三里畈高中地理组地理“导学案”就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利用学案导引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遇到问题而自己又不能解决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导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也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巩固复习、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一、“导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我们对“导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紧扣新课标:遵循《地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为中心。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地理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整体框架: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学习目标】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引入导学】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预习掌握】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双基训练】设计1—2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思路归纳】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走进高考】找出近三年高考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题目,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二、“导学案”形成过程①在集体备课时(单独分配任务、大体研讨内容)[第一次集体备课]②第一次个性化备课:主备人在平时认真备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然后交给备课组长、学科负责人检查。③第二次集体备课和第二次个性化备课:在集体备课活动时,集体讨论并修改完善通案和个案。④第三次个性化备课:上课应用前,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通案和个案,在上课后进行课后反馈的书写。⑤装订上交:每周日按上课次序装订,上交到备课组长。⑥检查评比:由备课组长检查通案的数量、个案的质量,并写好检查记录和总结。⑦整理归档:三、“导学案”的使用要求由于“导学案”的编制还不是很完善,并且课堂态势也不断变化,因此在使用中要因材施教,合理运用,灵活对待。1.自主探究。依据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预习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2.合作交流。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基础内容,但“导学案”中问题不一定全部解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针对“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交流,确保课堂教学效率。3.巩固练习。“导学案”中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应注意多做案例、多设疑,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评讲时教师围绕学生疑难点、重点、关键点提问、追问、反问。四、课后反思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课后反思包括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是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学生是对学生思维和探索过程进行整合的一个环节,突出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