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作者:江苏省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虞锋雷【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与“探索”,从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式学习自主创新一、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探究式教学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转变传统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从不同角度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的实施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1、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孩子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小主人。2、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教师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探究、发现和创新中建构知识、体验成功、建立自信。3、运用小组合作互动的交往机制,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合作,逐步认识自我,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探究式学习的策略数学的学习应用过程充满探索与创造。观察、实践、猜测等推理模式,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主要策略。探究教学的提出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它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思考、表达、交流,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心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活动氛围。在这阶段,教师要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二、积极探索,体验探究过程1.质疑问难,激活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提示、说明和思考性问题,这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同时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向导。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敢问善思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独立探究,讨论交流荷兰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