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策略,还包括他们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有效性等特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是新课标下学生转变数学学习方式的关键。一、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一)平等、合作、交流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真诚以理相待,消除学困生自卑感。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交往表现在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的交往可促使师生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益。如果老师赞许的目光频频投向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则冷眼相待。稍有过失,则加以训斥,得不到理解、尊重、自身价值得不到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自觉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自我贬低、自暴自弃,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心理还是很不成熟的,比较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必须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谈话,以理相处,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二)倾听、赏识、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三)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让善于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学贵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意识,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提问,不要怕出错,鼓励学生多提问,回答结果教师应从多角度加以肯定,不能一棒打死,更不能训斥。其次,应根据具体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质疑性、经验性猜想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解决。例如:市一小王家强执教《游戏公平》这节数学课时,游戏由摸球引入,长学生体验感悟,接着质疑提出问题你能替他们想出办法决定谁先走,学生根据体验感悟交流。教师继续引导点数大于3,小华先走:点数小于3,小明先走,你们认为老师的方法公平吗?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继续质疑,这个游戏既然不公平,你们能修改老师的方法使他们双方公平吗?学生说通过转盘操作可以让游戏公平。教学各个环节质疑相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另外,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每一个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已经认真思考过,解决的数学问题实际就是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从而数学知识就让学生掌握了,不能总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案设计的不一致就置之不理,这样就打消学习积极性,教学全面性可想而知。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一)“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