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自律1媒介自律指传媒业界对传媒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权利和社会使命、责任有正确的认识,并在这种正确认识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与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等他律手段相对的一种自律手段。一个行业如果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识、基本的职业精神和工作规范就不可能取得社会信任,也不可能真正履行其社会职责。因此,弘扬传媒的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已成为当前传媒界为赢得公众普遍信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自律已成为新闻传媒业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和重要实践。可从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职业伦理两方面来探讨媒介自律。2新闻专业主义内涵: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重要概念。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其内涵不同于政治权利或市场经济行为对传媒的要求,而是一种服务行业的专业化意识、一系列职业规范,以及评判标准,它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资格的认可、彰显专业精神的范例、专业内部的自律等。其中,专业精神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和发表评论,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主要理念:是客观性和独立性。1)客观性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2)独立性即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在经济独立前提下所发挥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面临困境:主要来自政治力量和商业力量。1)在发达国家,商业力量是阻碍新闻专业主义的最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媒介尤其注重制作成本、受众广度和与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程度。这与新闻专业主义着眼于从受众角度出发产生了矛盾,使媒介尽可能压低制作成本,迎合受众喜好,并对触犯利益相关者的新闻进行回避。2)在中国,媒介受到来自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在我国的实践:中国的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新闻界在“三论”和传播学的引进过程中开始了向新闻本质的回归。大众传播媒介也开始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二元模式。新闻改革的推进和相关自律规范的制定,极大地影响了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借鉴和对自身新闻传统的提炼。我国的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所应遵守的专业主义,是一种在保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进行行业操作的从业原则和信念。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我国的新闻专业理念有: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的报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的操作和行为等。但必须承认由于我国新闻事业的特殊性和新闻也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我国的新闻事业操作仍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发展前景,不仅有赖于媒介从业者自身素养的提升,还有赖于包括媒介体制、政治体制、法律规范、社会结构、文化习俗在内的一系列结构性、体制性的变革。3新闻职业伦理内涵:又称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狭义上指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外化的新闻业自律规范体系。广义上也包括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在新闻业的内化。基本构成要素:1)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即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国际标准是要求“献身于公共利益”,我国要求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3)职业纪律。国际上的要求主要有,公平获得新闻素材,保守职业秘密,杜绝有偿新闻等。4)职业责任。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中西新闻伦理的异同:西方在新闻伦理建设方面要早于中国。从19世纪开始,瑞典、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开始制定新闻事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甚至以法律形式进行规定。我国是从近代报业出现以后,提出实行新闻自律的问题,但系统的准则和规范是在80年代以后陆续问世并进行修订。中西方新闻伦理的相同之处是,都承认遵循新闻专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