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农网改造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这呼应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要抓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的内容。国家电网公司迅即进行了全面部署,省公司职代会工作报告2010年公司晋级目标提出了“中低压配网和农网新一轮改造全面展开”。可以预见,在我国经济企稳复苏的形势下,这一举措既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必将催生更大的电网投资和电力消费需求。新一轮农网改造也必然给供电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一、农村电网发展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我国上一轮大规模农网改造始于1998年。截至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所属各网省公司管理农村电网高压线路总长度达306万千米、低压线路长度689万千米,变电总容量达8.6亿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容量6.9亿千伏安,分别较1998年提高了42%、41%、267%和205%。然而,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电网发展滞后、中低压设备老旧、供电可靠性降低、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再一次显现出来。一方面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成为制约电网企业发展的“瓶颈”。纵观我国农村电网的发展历史,我们必须正视两个现实:一是历史的,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农电可持续发展政策,多是针对一个时期内农村电网存在的突出问题,运动式、集中式地投资改造。上一轮农网改造就是典型的例证。另一个是现实的,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农村电网点多、线长、面广,电量小、损耗大,投入多、效益差,供电成本远高于城镇,不适合由以利润最大化为投资目的社会资本经营。然而,国家电网公司本着“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和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上一轮农网改造的基础上,2006年开始又大规模实施了“户户通电”、“农村亮化”、“饮水解困”、“电气化县(乡、村)”等一系列惠农工程,体现了国家电网公司所肩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基本使命的有机融合。我省农村电网的发展与全国走过了同样的历程。以忻州市为例,第一轮农网改造始于1999年,农网改造涉及全市14个县市区共2248个村镇,农村用电户70多万户。改造前,农村电力资产大部分为集体资产,经过近40多年的运行,农村10千伏和0.4千伏线路破旧不堪,变台大部分为落地式、台墩式或单杆式,且容量不足、设备严重老化,低压线路沿墙、倚树随意敷设,私拉乱接、隐患四伏,各县每年都有农村触电事故发生,更谈不上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农村电网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用电安全、电能质量、可靠性方面的矛盾呈现“井喷”态势,“农村电网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已成为政府和舆情高度关注的焦点。因此,上一轮农网改造叫做“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绝不是宣传的需要,而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彻底改变农村用电局面、全面提升电力普遍服务水平的战略举措。其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全面肯定,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国家电网的形象和品牌也由此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知。因此,上一轮农网改造无论对于国家、对于“三农”、还是对于国家电网均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忻州市农网改造历经6年,公司系统集全员之智、倾全局之力,实施了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仅忻州市一、二期投资达118628.86万元。完成一期工程A类85项;B类103项;C类657704户、新建低压线路10157.75千米;二期工程A类56项;B类:307项;C类:59228户、823.95KM低压线路。到2002年12月,农电体制改革基本完成。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包括中压布点、县城改造在内的农网改造工程,撤销乡镇电管站168个,新建供电所78个,电费、电价做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杜绝了农村电力管理中长期存在的“关系电”“人情电”和“乱收费、乱加价”问题,有效降低了农村到户电价水平。居民生活用电实行了同网同价,由原平均0.602元/千瓦时下降至0.475元/千瓦时,年可减轻农民负担2800万元。经过第一轮农网改造,农村用电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