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岸到彼岸——文化视野下的美术教育实践与思考作者:肖琦单位:盐城市六一幼儿园邮编:224005摘要:新一课程以来,美术教育无疑也正在经历着一场洗礼,虽然短暂,我们却已深刻体会到了一种诸如“思潮”般的动荡。在美术教育这“繁荣”的背后,却只见其日显平面化,虽“显赫”然而实质上却更加边缘化了,因为它远离了作为美术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它越来越失却了美术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我们目睹着种种教学行为“误”入极端;我们亲闻呼唤美术传统回归的声音;我们追求着“技能”和“文化”走向平衡的课堂;我们更期待着以文化润泽的美术课堂。关键词:困惑追寻实践反思一、对美术课堂中如何看待技能训练的困惑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摒弃了繁琐的讲解,弱化了技能的训练,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展示,关注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但我们却发现美术教育渐渐远离了作为美术本身的博大精深和文明智慧,失却了美术本身的文化意味及价值追求……为什么会这样?让我困惑不解。2005年,江苏省教研室在徐州举办的“民间美术进课堂暨儿童美术文化展评”系列活动上,民间艺人王桂英银剪飞舞,一幅幅稚拙可爱的形象跃然而出,让与会者惊叹不已。惊叹于老人的缜密构思、惊叹于田园气息的浓郁、惊叹于老人对艺术的独抒己见……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造型意味,它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它与中国汉画像石、画像砖、青铜纹饰,甚至甲骨文的审美韵味一脉相承。这种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制约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朴素的精神品质。如果让我来指导学生学习剪纸,我会怎么做?尹少淳先生说:“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学习的任何东西,都应该视为浩瀚的人文海洋中的几个小岛,通过这些小岛,他们接触的应该是人文精神的汪洋大海。”当下,学生的美术技能训练可以淡化,但绝不能淡出视野。文化的融合渗透,必须立足于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进行。脱离了具体的美术情景去讲所谓的文化,“美术文化”势必成为一句空话。二、追寻美术教育从技能跃迁文化学习的有效径途对于文化的释义,众说纷纭。美国学者A.克卢伯认为:“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合系统习得或传递。”由此来观照我们的美术文化,可以得出美术文化的习得不仅包括外显的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还应该包含内隐的文化浸润。也许,基于这一点,《美术课程标准》才指出:“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如果我们把美术教学仅仅定位于纯粹的技能技巧的练习,而不能使学生领悟到技能技巧“后面的东西”,不能从美术学习中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丰富性,不能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深度认识,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北京故宫为什么要如此布局?为什么故宫的门上要用81颗钉?天坛为什么用蓝色的屋顶?为什么用方形的围墙和圆形的圜丘?这些用审美眼光就能够解释的清楚吗?似乎只能从文化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由此可以看出: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只是美术学习浅层次的目标追求,建立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是美术学习深层次的目标追求。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认识,积极地参与文化的交流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则是美术学习的最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努力思考,如何使美术教育从技能的学习层面跃迁到文化学习的层面?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触摸到文化的丰富与广远?如何能让我们的美术课堂在文化的浸润下变得厚重、深邃?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开始了“美术文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三、美术文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以《有趣的汉字》为例】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老寿星,她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很多汉字浓缩了中国人的人生体验,包含中国人对社会人生的看法。同时汉字与美术交汇融合的部分很多,这样一种符号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引入美术课堂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有趣的汉字》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的内容,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从象形字入手,寻觅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