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对土地利用外部社会经济驱动力调试作者:陈健摘要:文化泛指社会总体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人类社会生存的地方就有文化。本文主要先分析外部社会经济如何作为驱动力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区域文化如何与这种驱动力相互调试,这样的转变如何与文化相契合。本文以西双版纳曼村傣泐人的土地利用文为例进行全文阐述,其中穿插着个人的观点和认识。选取西双版纳曼村作为实力进行全文的论述,从传统的土地利用文化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及文化调试分析进行对文化对土地利用外部经济驱动力调试进行阐述;而文化对土地利用外部社会驱动力的调试主要从教育、建筑风格、婚姻、传统节日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关键词:文化;土地利用;社会经济;西双版纳0引言本文研究文化对土地利用外部社会经济驱动力的调试。首先我们明确本文中文化的定义,所谓文化泛指社会总体生活方式,可以说有人类社会生存的地方就有文化。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文化也具有时间动态性,不同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和价值观等的变化形成新的文化。土地利用驱动力的研究已有,研究的角度也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考虑问题。但是关于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调试的研究较少,文化和土地利用的提法和研究逐渐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将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也是比较复杂的跨学科的课题。本文主要先分析外部社会经济如何作为驱动力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而区域文化如何与这种驱动力相互调试,这样的转变如何与文化相契合。本文以西双版纳曼村傣泐人的土地利用文为例进行全文阐述,其中穿插着个人的观点和认识。1研究区简介西双版纳曼村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腊镇曼庄行政村曼乍自然村。勐腊是云南省最南端的县城,东部、南部和西南与老挝接壤,西部与缅甸相邻,国境线长700公里,西北、北部与景洪市、江城县相连。勐腊县境内世代居住的主要有傣、汉、哈尼、彝、瑶5个名族。傣族先民一直自称为“傣”。勐腊的傣族自称“傣泐”2文化对土地利用外部经济的调试2.1传统生态土地利用文化稻作文化曾经在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和诠释,形成了包括农耕技术、资源管理制度、生活方式、精神信仰乃至于民族认同的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西双版纳坝区便已有种植水稻的灌溉农业出现,降至隋唐,文献记载傣族先民已广泛采用象、牛踏耕,以后又为金属犁耕所取代。傣族稻作农耕技术已发展成为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在曼村,这套系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成为工业化工作取代。在对坝区水田和山地的保护及有效利用过程中,傣泐人的生计形成了以坝区种植的水稻田为主体,依托山林与河流,通过“‘垄林’—坟林—佛寺园林—竹楼庭院林—人工薪炭林—经济植物种植园林—菜园—鱼塘—水稻田”[1]组成的土地利用链条,自然与人文相适应的土地利用开发方式,形成生产活动和生存活动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体系。土地、森林、水利三大自然资源共同形成了支撑稻作农业发展的铁三角,傣泐人传统的资源管理制度实质上就成为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把这三大自然资源的管理三位一体地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文化框架平衡分配自然资源,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调适,从而构造出的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一个文化有机体,也是土地利用文化的有机体。2.2经济利益的驱使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及文化调试分析在研究区最具特点的是橡胶的种植,橡胶种植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带来滚滚财富,这意味着种植橡胶的土地不再是能直接满足生计需求的根本,转而成为传统农业社会通过社会分工分享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导方式的城市经济主体增殖利益的渠道,或者说,成为以工业消费方式为主的社区获得工业材料,并释放出增殖资本的渠道。以橡胶为代表的经济作为种植的本质是土地利用经济的驱动作用。我们在研究文化的作用的时候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土地利用会发生变化,文化在时间上也存在动态变化。人类学家SidneyW.Mintz在《甜蜜之权力与权力之甜蜜》一文中讨论了美洲的蔗糖生产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间的关系,他说道:“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看‘低度发达’地区中一个社区的文化,该社区由于为欧洲本身正在膨胀的消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