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提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应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的学习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解决问题为手段,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渗透教育性和实践性。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创设有效情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人的思维逐渐地深入,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关键词】:学习兴趣数学情境教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数学教育要以学生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做为数学的重要资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置好课堂的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教学手段,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故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而又不失浓厚的数学味的课堂,应当是广大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积累,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与策略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一、对教学情境及其功能的认识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和认知环境的综合体,是知识的获得、理解及应用的文化背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1、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重温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散地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链接,促使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活动中理解知识,了解它的来龙去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增长才干。3、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对教学过程起到导引、定向、支持、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二、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原则问题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不能从那些现成的、完美的数学系统开始,不能采用向学生硬性灌输概念的方式进行,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为了保证教学情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问题:1、注意情境的真实性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才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保证。数学是所有学科中抽象程度相对较高的一门学科,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其数学学习在很长的一个时段需要相对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撑,因此在结合相应课题设计情境时,应避免那些脱离现实的、人为编制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越真实,学生构建的知识就越可靠,且越容易向实际生活迁移。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只能得到呆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的应用技能低下,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的学习经验脱离了真实的情境。2、注意情境的全程性教学情境的创设功能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引入新课,情境不仅应在讲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