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之研究計畫內容和主要研究成果說明本人近五年的研究主題大致依循兩個主題脈絡進行,一是探討以資產累積為主的脫貧福利模型之成效評估,二是探討高齡化社會的老年經濟安全議題。茲說明如下:一、以資產累積為主的脫貧福利模型之成效評估:近年的社會福利思潮已逐漸從強調政府責任的福利國家形式走向強調個人責任的新右派福利主義,而社會福利的模型也從過去政府德政思維走向兼顧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的社會發展觀點。在1998年,台北市市長馬英九為了實踐其競選白皮書,要求台北市政府的社會局規劃以資產累積為主的脫貧方案,作為改革社會救助福利依賴的創新方案,名為「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該方案開始於2000年7月17日,在2003年7月結束。基於本人的研究領域得以參與這個方案的規劃與設計,全程參與方案的,最後並得到國科會的補助進行兩年的追蹤評估。關於這個方案的理念介紹和評估結果,本人針對資產累積為主的福利模式理念及初步評估成果發表數篇文及會議論文,例如本人先在「社區發展季刊」發表C-1:財產形成與社會救助政策對話,來闡明以資產累積為主的福利模式理念;又在SocialDevelopmentIssues的期刊發表A-1:TheExperienceofDevelopingFamilyDevelopmentAccountsinTaipei:PolicyInnovationFromIncometoAssets,針對該方案的發展歷程及初步成果進行發表。另外,有關「台北市家庭發展帳戶」的方案評估之初步結果也發表由於會議論文篇數繁多,不一一詳列。二、探討高齡化社會的老年經濟安全議題:從經濟安全的角度來看,老人的所得隨著老化而「所得漸減」,但老人的健康卻隨著老化而「健康日頹」,早年所累積的經濟資產將會有耗盡的一天,最後必須仰賴政府的社會救助,對於影響老年時期經濟安全風險的因素探索有其必要。本人過去三年針對這個議題獲得兩個國科會補助的研究案,第一年是規劃性的研究,本研究整合量化與質化取向以描繪出本研究所探討的老年時期的經濟不安全風險路徑,一方面運用次級資料分析法(secondaryanalysis),針對「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問題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進行有關老年人經濟不安全因素的分析,二是採行質性取向的研究方法,深度訪談北、中、南、東四個地區的低收入戶老人,從老人生命歷程的經驗找出影響其經濟地位的前置因素。從本研究的暫時性發現中可以得知,老年時期的經濟福祉不僅源自個人目前的經濟現實,也受到早年時期有利於經濟資源積累的社經地位、生命歷程中的生活事件所影響,而且男女性別的老人似乎有著不同的影響路徑。由於這項研究上在進行,目前的研究成果為一本對外發表的研究報告和一篇會議論文有待後續進一步的探索。整體來說,在過去五年裡,本人的研究脈絡大致不脫離女性單親家庭、貧窮與社會救助議題、資產形成的福利模式之檢測等,大多聚焦於經濟弱勢的家戶社會適應與福利使用,進而尋求脫離貧窮的有效策略。隨著人口組成的變動,台灣社會逐步走向「高齡化社會」的發展,本研究擬以老人族群作為研究的主軸,探討其經驗貧窮風險的歷程,以及其使用社會救助和相關福利的情形,和本人過去的研究主軸相近。而且,根據歐美的實證資料顯示,女性經驗老年時期的貧窮風險比率較高,主要而路徑因素和婚姻的變動(喪偶或離婚)有很大的關係,又和本人長期關注女性單親家庭議題有高度的相關。探討老年經濟安全準備與理財知能之關連:理財教育介入方案的發展與評估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鄭麗珍壹、研究背景與目的從人口老化趨勢來看,台灣已不可避免地進入所謂的「高齡化社會」,且老化的速度是相當近期而迫切的,勢將挑戰社會及個人的經濟支撐力。從個人的層次來看,隨著老人的年歲日增、所得日減,伴隨健康漸頹,在沒有足夠的公共年金支撐下,也無法期待子女或親屬的奉養,老人的貧窮風險勢必增加。然而,根據一項調查資料運用「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八十三年二月定期調查」,顯示,台灣20歲至64歲的民眾會為老年時期進行準備者僅占51%,有大半的人尚未為其老年時期的經濟安全預作準備,在面對有限的經濟安全網、代間照顧契約的逐漸侵蝕,台灣社會中的個人將如何因應其老年的經濟生活呢?為了增進個人主動關心自己老年時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