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应城市田店初中莫知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难点: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教学过程:一、情境引课:老师说: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引入。既然你们有那么多感动的事情,我们的伟大作家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了解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朱自清的《背影》。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三、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四、整体感知,理清文脉:1、听课文录音。(也可以由学生齐读)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答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主要写了我的父亲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③、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子离别)五、质疑探究、精心赏析:1、(父亲的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3)惜别背影(父子分离)(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2、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此时让学生欣赏背影的片段录音)3、(父亲的动作)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父亲的语言)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意思。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边没人。(1)、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答案: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2)这4句朴实而简洁的话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请具体说明。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