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巴金半世《随想录》、《萌芽》、《新生》,笑看《雾》、《雨》、《电》;百年《还魂草》、《憩园》、《寒夜》,痛别《家》、《春》、《秋》。巴金,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集《随想录》《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随想录》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后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一)把握情节引子开端发展结局尾声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小狗包弟的来历包弟与我们亲密相处痛别包弟“我”的忏悔(二)把握感情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要向它表达歉意。阅读阅读2-62-6自然段,讨论自然段,讨论““包弟包弟”到底是”到底是一只怎样的小狗?一只怎样的小狗?特点是: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用意: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你怎样看待巴金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台这一行为?因为文革抄“四旧”:一则养狗可能会被当做是小资情调;二则这只小狗的来历非同寻常,甚至可能被定为“里通外国”的罪名;第三为了保全全家人,也是为了不让小狗被红卫兵杀,不得不把包弟送上解剖台。故而巴金做出这样的选择,实在是出于无奈。(文革是包弟走上死路的根本原因)文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小结:社会是病态的社会,政治是高压的政治,人性是扭曲的人性。十年文革,十年浩劫,给多少人留下了累累不可弥合的精神创伤。即使一条小狗,也可能摆脱不了“文革”无情的迫害,比如包弟,比如艺术家邻居的小狗。泯灭良知混淆是非缺乏人性充满血腥疯狂而罪恶的时代“文革”是杀死小狗真正的罪魁祸首,巴金当时的选择实属迫不得已。然而,这位世纪老人却主动地背上了这个精神上的包袱,对一只小狗欠下了一笔十三年零五个月的心灵债。从巴金的歉疚和忏悔中,我们看到了巴金怎样的品质?结合当时的背景,你认为巴金的歉疚和忏悔对后世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讨论交流2分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他懦弱,他本可以活得更畅快些。可他却主动背上了精神包袱。有人说这正是他人性的闪光点。巴金的忏悔让我们看到了他自我反省的勇气和气度,对良知的坚守(对失去良知的悔恨,就是对坚守良知的呼唤),对责任的担当,对人性真善美回归的呼唤。A.巴金对小狗包弟的歉疚与忏悔,不仅体现出他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更是对“文革”这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的揭露,进而警醒后世不要重演这样的灾难。巴金认为,他具有这样的责任。而这,或许正是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重要原因。(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B.姑不论“文革”的动机是好是坏,单看“文革”的过程,残酷而又多么荒唐,可是竟然有那么多人盲从荒唐,足见当时许多人中了这种荒唐愚昧思想的流毒。故而,破除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