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绍峰胡军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记载: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司马迁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十一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十二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阅读下面两首诗,你更赞成谁的观点?鸿门(唐)胡曾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项羽〔清〕郑燮已破章邯势莫当,八千子弟赴咸阳。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杀汉王?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鸿门赦汉”是刘项成败的关键吗?问题1怒火中烧、已传令军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项羽为什么最后竟然放下屠刀,上演了“俎上肯贻天下笑,座中惟觉沛公亲。”(蒋士铨《乌江项王庙》)的一幕,眼睁睁让刘邦脱逃?人物项羽刘邦形势宴前(两告两定)宴中(三起三落)宴后兵四十万,在鸿门兵十万,在霸上无伤告密——怒范增献计——定(主动)项伯夜访——惧刘项约婚——定(被动)范增举玦——一起项庄舞剑——二起樊哙闯帐——三起项伯翼蔽——一落樊哙受赐——二落沛公逃席——三落项羽受璧范增毁璧(被动)张良入谢刘邦诛曹(主动)项羽、性格对比: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己效劳。问题2:鸿门宴上刘邦、项伯、樊哙说了什么?刘邦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项伯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刘邦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樊哙曰:“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问题3•三人的说辞究竟为何能打动项羽,他们道出了问题的何种本质呢?于实:鸿门谢罪,关中之地已入项王囊中;于名:沛公俯首,怀王之约即破,项羽霸主地位即立。威胁消弭,仍起杀心,于名于实皆无利。问题4•从项羽方来看,杀刘的代价有多大?刘邦被杀,依然会有后继者;业已归顺刘邦的秦人恐因畏惧项氏的暴虐而作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