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个性的培养》顺德区江义初级中学施利忠摘要:研究个性的培养对体育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质有的与生俱来,有的养成于后天的环境。理解和把握自己独到之处的人,常常能够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因为他有了自评、自信的得力依据,发现了有效开启自己潜能的切入点。现实中许多人就是这样顺应了自己天然独有的个性优势,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自我。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新课程标准下,只有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教育。一切成功的经验显示,只有正确掌握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取得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效果。关键词:课程标准中学生个性教学活动培养1、个性的形成与发展1.1个性的概念普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指具有个人意识倾向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心理学概论》指出个性是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点的表现;西方心理学常常又把个性说成“人格”(personaling),pensonaling是拉丁语中“角色”的意思,认为人格是人们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反映,它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可见,个性是个体的意识倾向性和心理特点的统一体,是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个体适应环境的独特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表现。它是在不同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条件(包括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通过个体所参加的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体育教育家袁敦礼也指出:“体育上之活动无不是个性之表现及感情之抒发”。1.2兴趣是个性形成的前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众所周知,兴趣是积极探索、认识和掌握新事物,并经常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内容,推动人的积极行为,唤起人们对活动创造性态度。青少年处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兴趣面扩展,对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欲望,特别对新奇事物容易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的培养,这就是个性形成的前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兴趣和不同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使他们建立自己的兴趣和对事物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是一名生产者、中介者和服务者。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伙伴的新型关系。这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1.3求异是个性培养的关键求异是日常生活中对事物发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或产生不同于一般人的行为方式。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是有求异心理的,也就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对于学生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有合理性,就要加以鼓励。由于中学生个性的可塑性正处于发展的最活跃时期,教师应高度重第1页视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要求学生对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处事方法和习惯。这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说求异是个性培养的关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放下传统教学的包袱,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求异多变,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尽量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需求。1.4创新能力是个性培养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所以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人创新行为效率,使创新行为顺利完成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综合。这两个概念表明创新是个性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体育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能激发学生渴求、兴趣、爱好、好奇等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思维,进行个性心理训练,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和创新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2、学生个性的基本特征2.1稳定性和可塑性由于受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性,即稳定性。同时,中学生又是这一变化中的变体,其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成熟完善的个性的可塑性是其显著的反映。2.2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