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苦与学习的苦【阅读导引】很多人觉得自己非常努力,但生活没有什么明顯的起色。他们或许该停下来看看,是不是自己“吃苦”和“努力”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人们常常误解“吃苦”的含义,甚至还有家长刻意缩减孩子的吃穿用度开支,美其名曰“让孩子学会吃苦,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其实这都是错误的。这种生活上、肉体上遭受的没什么必要的苦难无益于孩子坚韧人格的培养,反而会让孩子苦不堪言,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来应对。大多数人对于“吃苦”含义的理解太肤浅了,以为“吃苦”就是“受穷”。事实上,吃苦并不是“受穷”的能力,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地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为了做一件事长时间聚焦的过程中,所放弃的娱乐生活,所放弃的无效社交,所放弃的无意义的消费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独。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以及坚持能力和思考深度。【附文】许多人并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吃苦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点赞数最高的答主特雷西亚是这样回答的: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最近看到了一篇关于在校大学生的报道。即将面临大学毕业的老岳,在高中时就是一个网瘾少年。高考之前,爸妈为了防止他分心,连手机、电脑,甚至电视都不给他碰。上大学后他觉得放松了,想把以前没有玩够的游戏都玩回来。他在游戏里建了帮会,为了把帮会发展好,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游戏里。大一时逃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大学管得并不严,胆子大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逃课,从此接二连三,一发不可收拾。天天在寝室像个蓬头垢面的疯子,外卖盒堆了一地,期末挂科也成了常态。当室友拿到了名企的工作时,除了游戏没有任何爱好的他,连毕业都成了问题。“如果在简历上能填上LOL王者段位、500人大公会管理经验,那该有多好。”虚拟世界里的游戏虽然精彩,现实生活里的残酷却真实得可怕。游戏里的情节可以提前设计,然而现实里的残酷却是用一生的时间去体验。2022年河南考生蒋多多高考主动交了白卷,高考后她曾试图出门打工,但学历不高,加上没什么专业技能,找工作的路异常艰辛,最终发出“压力特别大,老觉得对不起父母。好几次连死的念头都有了”的感慨。后来几经周折,蒋多多进入了一家技校就读。回忆高考,她坦言“现在我觉得有点可笑”。2022年交白卷的考生陈圣章的经历更加曲折,高考后他做过药品推销员、保险公司业务员、公益活动策划员等工作,每样工作都做不长久,频繁跳槽。期间也做过些小生意,都以折本告终,只好去酒店打工和给人开车来还债。后来成了开货车运土方的司机。早上7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每天都在路上奔波。2022年高考交白卷的吉剑曾是个数学上很有天分的孩子,高考后他一直辗转各地打工。做过餐馆杂工,当过建筑小工,贴过考研海报,给文化传播公司写过软文;生活上,他睡过公园边的长凳,为吃饭捡过垃圾换钱。回想起最初几年的打工生活,吉剑泣不成声,认为自己毫无尊严,“像狗一样活着”。想起以前湖南卫视播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变形记》,无论城市的孩子多么嚣张跋扈,也无论他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