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调研报告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报告XX县区水利局水保站二〇一〇年九月新时期防治型流域向经济型治理转变——XX县区水保站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调研2010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年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7月5日至6日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构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掀起学习西部大开发大活动,作为XX县区的水保部门,紧紧跟随时代步伐,积极开展学习西部大开发主题活动。一、我县水保情况作为宁夏南大门的隆德,全县总面积只有985平方公里,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而总人口却有18.1万人,人口密度为183人/km,是XX市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水土流失面积73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4.4%,我县以往的水保治理模式主要立足于防治型的治理模式上。综观过去在小流域治理思路上,由于基础条件差,农民思想思想意识淡薄,以及大气候的指引,我县的水保事业在流域治理思路上始终处在一防治型治理为主。主要体现在:(一)、地域限制XX县区处在六盘山西麓,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主要分为六盘山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12海拔介于1720—2942m之间,年均气温5.1℃,≥10℃积温1926.3℃,无霜期125天。年均降水量520mm,主要集中在7、第1页共8页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是宁夏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最低的县。使水土保持项目在设计时只能从防治型着手。(二)、基础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XX县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我县没有可开采的矿产资源,没有工业和大型的企业。农民多年来主要靠天吃饭。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严重制约着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县水土流失面积733.2km,占总面积的74.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500吨/km。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叠加效应的反映,但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是主要因素。主要有四方面的因素:第一,XX县区除六盘山林区外,大部分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地面黄土深厚,山髙坡陡,沟壑纵横,具备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形条件。第二,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全年61%的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此时农地正值耕翻,造成雨水冲刷强度增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第三,由于属于内陆型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量少,土壤水、气、热和养分条件差,加之人为破坏,地面植被稀少,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结构简单,功能差,基本起不到应有的水土保持功能。第四,由于人口过度膨胀,全县人口大部分聚居在黄22土丘陵区,平均人口密度近196人/km,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人们为了生产和生存的需要,大肆开垦,加剧了水土流失。第五,坡耕地是产生水土流失的根源。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不断发生,造成地表土壤逐年变薄,土壤持水能力逐步下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诱发洪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也是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三)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农业发展限制因素多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加之我县一些小工业如淀粉加工和乡镇企业的污染,全县境内大大小小河均受到污染,特别集中在渝河和甘渭河两条流域内,使农第2页共8页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主要表现在:第一,过度破坏地面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第二,土地重用轻养。贫困农民对土地投肥不足,投肥结构不合理,大部分秸杆被用作燃料,有机质还田少。条件好的地区近年来因大量投入化肥,有机肥投入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不但无机肥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还因淋失作用使大量的无机盐富集,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板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第三,低温、霜冻、干旱、干热风、冰泡等自然灾害多,且灾害频率近年来有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几种原因,迫使我县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