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区征地劳动力就业难的思考二、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XX县区农民失去土地后,普遍感到就业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其中既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有自身内部的原因。1.外界因素。影响征地劳动力就业的外界因素主要有。一是政府提供的再就业岗位有限。安置下岗职工已是十分困难,再要安排征地劳动力的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农民这一“弱势群体”受到冲击最大,因此,征地劳动力再就业的机会很小。二是由于受外地民工潮的冲击,就业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外地大量民工涌入,与本地征地劳动力竞争就业岗位,他们往往以“肯吃苦、低报酬”的优势取胜。三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企业改制和减员增效,导致政府统一安置就业数量少,回流人员多。自1992年以来,开发区征地时由劳动部门统一安置的有1149人,这几年,他们中有近300余人又因企业关停并转和精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重新下岗失业。四是XX县区二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与XX县区扩张不相适应。XX县区第二产业发展较快,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相对滞后,难以消化XX县区扩大时剧增的征地劳动力。五是XX县区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难以全面满足征地劳动力和下岗人员的就业需求。六是征地补偿金分配不够合理,基层单位留用的集体经济组织补偿费未主要用于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社区建设、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2.内部因素。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下,征地劳动力就业难更主要还是自身原因引起的。突出表现在:一是就业观念陈旧,不论是年纪大的还是年轻一代的征地劳动力,不愿接受“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的新观念”,90%以上的人员还是一味的抱着“等、靠、要”的思想,期待劳动部门安置。二是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普遍偏低,高中毕业或中专技校毕业的不到10%,难以适应用人单位要求,难以成为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人。三是择业标准不现实,脱离自身素质实际,盲目第1页共3页追求高薪酬职位,导致“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现象发生。四是就业愿望不够强烈,部分征地劳动力不从长计议,坐吃征地补偿费,看不起较低薪酬的服务性工作,尤其是对家政服务行业存有偏见。五是上进心不够强,部分征地劳动力不思进取,不愿参加培训进行智力投资,一味地抱怨用人单位用人标准高。五是“4050”型征地劳动力由于年纪大,文化低,体力下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三、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的有效措施。化解征地劳动力就业困难,促进征地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工作。1、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发展经济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扩大就业是发展经济的保障。据调查统计,经济指标中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就业岗位1200个。因此,XX县区要在积极引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安置成本低、就业潜力可观和社区服务业门路广、门槛低、拉动就业能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业。要继续依托征地劳动力所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借助征地补偿中村集体留存部分,凭借城郊结合部位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和服务行业,吸纳更多闲散的征地劳动力就近就业。2.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征地劳动力的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征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手段。XX县区要继续利用职业技术院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资源,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引进教育产业项目,逐步形成具有XX县区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调整就业培训项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3.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要完善就业工作网络,强化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能,切实做好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指导和咨询、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帮助征地劳动力和吸纳征地劳动力就业的企业落实好政策。政府部门要出资开发和购买一批公益性岗位,援助大龄困难的征地劳第2页共3页动力就业。4.组织引导劳务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