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与容积》教学案例1.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体积与容积》,主要是在实际操作中建构体积与容积的意义。2.学习目标(1)学科性目标①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②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2)教育性目标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3)创新性目标在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度量意识。【学习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3.学习过程我们根据学时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其流程如图所示:图2:小学数学学时课教学流程图(1)前测引入,明确方向——想象与操作,形成空间知觉①感知“体”的形成A.移“点”成“线”◆请大家用动作比划一下,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把方格纸中的红点向上平移8厘米,用彩笔画出红点运动的路线,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演示这个点向右平移,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小结:点的平移能形成一条“线”。B.移“线”成“面”◆把这条8厘米的线段向右平移15厘米。这条线段移到了什么位置呢?◆这条线段平移时留下的痕迹式什么样的呢?用彩笔画出来。◆教师拿出一把8厘米宽的排刷,从左往右在方格纸上“刷”出一个长方形。小结:线段的“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形的“面”。C.想“面”成“体”◆想象一下,这一面长方形平移过后的痕迹又是什么样子呢?◆拿数学书当成长方形移一移,想象一下。小结:长方形的“平移”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它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无法在纸上画出。②感知“体”有大小拿出数学书平移5厘米后形成的长方体和平移10厘米后形成的长方体有什么区别?生:平移10厘米后形成的长方体更大。拿出数学书平移,想象一下移动的效果,再拿出练习册平移同样的距离,再想象一下移动的效果,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拿练习册平移后所形成的长方体更大。小结:物体是占了空间的,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评析】直接从学生已有的平移知识经验出发,感知物体是占了一定的空间的,有的物体所占空间大,有些物体所占空间小,为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它的体积做好铺垫。(2)运用四学,探究新知活动一:师:土豆和红薯也都是占了空间的,谁占的空间大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师:通过单元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还需要土豆、红薯以外的什么工具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步骤,请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记录好实验的过程和结果。①互学:组长分工,可设置操作员、记录员、监督员、陈述员4个岗位。②群学:(第1小组)在两个相同的有刻度的量杯中倒入同样多的水,分别放上土豆和红薯,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了,因为他们都占了一定的空间,放红薯的烧杯水面升的更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更大。师:表述的非常清晰,老师有个问题,为什么要用有刻度的量杯呢?用没有刻度的杯子可以吗?生1:若是土豆和红薯的体积差很多,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就不需要量杯;但若是土豆和红薯的体积很接近,不能用眼睛看出来就只能看量杯上的刻度了。师追问:量杯上的刻度你们会读吗?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哪个小组有相关的数据?(第2小组)我们在两个量杯中都放了50毫升的水,放入土豆后水面到200毫升了,放入红薯后,水面到250毫升了。师:看来你们在科学课上也有一定的基础,真是未来的小科学家啊!那到底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呢?③共学:物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活动二:两个杯子中哪个装水多呢?请你设计实验解决这个问题。①首学:独立完成设计方案。②互学:小组讨论补充设计方案。③群学: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第1小组):我们的方法是将第一个杯子装满水倒入第二个杯子中,如果没有倒满说明第二个杯子装水更多;如果刚好到满,说明两个杯子装水一样多;如果倒满了还有剩余说明第一个杯子装水更多。(第2小组):我们的方法是将两个杯子中的水都倒入量杯中去量一量,看哪个读书更大就是哪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