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专题综合训练(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怀化期中)“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述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材料旨在反映()A.内阁阁员持掌宰相之职B.内阁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C.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D.内阁和太监共掌宰相之职解析:选C“。据材料中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可知实掌宰相之职的是太监,故选C“项。材料中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表明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内阁不是法定的一级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内阁和太监共同掌握宰相之职,故D项错误。2.《明实录》中记载的明武宗勤于国事,即使外出巡游,所有的奏章也要及时批答。“”而在《明史》中则把他描述为骄奢淫逸的昏君。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A.史官个人才识B.史著编撰意图C.史料运用方式D.史著编撰体例解析:选B。《明实录》是明朝官修的史书,《明史》则是清朝学者编制的史书,与史官个人才识无关,体现的是官方编撰的意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史料运用方式两部史书没有区别,故C项错误;史书编撰体例的差异不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论,故D项错误。3.(2018·沧州联考)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这场国本之争反映了()A.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B.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C.皇帝失去了太子册立权D.历朝遵循嫡长子继承权解析:选A“。材料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明神宗意欲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众臣的反对,”最后朱常洛立为太子反映了文官体制对皇权的制约,故选A项。4.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其意图是()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明清总督的职能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可知总督将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集于一体,以改变各省权力分散的局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5.(2018·晋冀豫三省联考)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次数37549387451351055344频率0.85次/年1.7次/年2.7次/年5.31次/年18.5次/年19.9次/年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解析:选C。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和频率和以前相比显著增加,明清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故选C项。6.(2018·娄底期末)下图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局部),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A.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B.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C.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该份地契详细记载了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卖双方,并双方签字,官府盖印,说明以法律的形式承认田主的土地所有权,故选A项。7.(2018·武汉部分重点中学考试)“《晚明社会变迁》一书载综合粗估结果,1570—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解析:选B。材料表明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本质上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种现象得益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输出产品(主要原因为手工业产品制作精美),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并未废除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发达,但封建政府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明末中国未进行殖民扩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