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江西采风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云南江西采风报告采风报告采风是件有趣的事情,常去会上瘾,跑出去,从日常的惯性生活里跑出去,再大自然间尽情展现自己,忘掉平庸琐事,眼前的每件关于自然的作品都让人神往。这样的采风不像旅游,而是随缘而行,随性之所至,乘兴而来,兴尽而满载归,每幅作品都是一个谜,我们自己也是一个谜,我与它们的相遇,不期而遇是第三个谜,相遇在这些艺术的天地里,留下了神秘的不可预测的痕迹。早就听说,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但是对它的了解却是十分有限。据讲,婺源位于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原属于XX省,是古徽州六县之一。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军在此闹革命。国民党政府在江西“剿共”,为了便于军事上统一指挥,便将婺源划归XX省管辖了。如果说婺源景色优美,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它保留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上。我们自到了婺源,便住在离李坑村最近的一个地方。李坑是一个群山环抱中“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村落。他们说,当地人把村中的小溪叫做“坑”,村民又大多姓李,所以这里就叫李坑了。在婺源也看到了徽派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知道了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这里是李坑明代官宦人家的宅邸,徽州三雕的风采可见一斑。民居宅院傍水而建,依山而立。登上路边的小茶楼,楼下参差错落的粉墙黛瓦、溪水贯通的街巷、纵横交错的青石板道、古朴别致的溪桥尽收眼底。离开村中的主干道,两边的街巷如世外桃源,给人宁静、安逸的感觉。我们去到了婺源的彩虹桥。吉祥美丽的宋代廊桥彩虹桥是中国古代廊桥史上的绝版。历史最长,建于南宋,距今千余年;规模最大,全长一百四十第1页共29页多米;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的一座廊桥,是古徽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彩虹桥的美学,是婺源人运用山水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影视人最钟情的地方,我网上查到,曾在此处拍摄过的电影有《闪闪的红星》、《魂牵柳桥镇》、《乡村女教师》、《丁香》、《我心永远》、《星火》、《来的都是客》、《梦回青河》等,还有多部mtv的拍摄地,是画家、摄影家最具灵感的地方,春、秋两季聚集大批摄影家来彩虹桥创作,成为他们必到的地方。""还有那个迷人的上晓起。上晓起有的是山坡田园风景,从上晓起往上行到达江岭,可以看到山中的田园风光。这一带是婺源风景最美的地方。下晓起村是水绕村庄的风景,从汪口镇乘前往段辛方向的汽车拐入一条土路后,经过茅坦村后就到达了老树环抱的下晓起村,两条溪流在此汇合,景色很宁静。村庄仍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朴,一条条小巷纵横,一不小心就会转得迷路。小巷间藏着一家家手工艺小店,多卖古董、砚台和木雕。从下晓起走到上晓起,一路上座小山坡,会看到一棵十分高大茂盛的千年古樟。这里的盛产樟树,随处可见当地人现场锯樟木片,香味浓郁,可用来防蛀。在山坡上可看到下晓起的全貌,是摄影的好地方。早晨很早就被外面的赞叹声惊醒,赶快起床。“婺源的早晨真美”,是谁说的来,这不是大家的心声吗。若一幅淡淡的水墨山水画,素雅、轻柔,整个沱川村落被雨、雾所笼罩,云来雾去,缭绕着,弥漫着,连成一体,已分不出是云,是雨,还是雾。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那一座座的老房子,去走一走乡间的青石板路,大樟树下听鸟叫,去吃荷包红鲤鱼,"",去找一处地方发呆吧""婺源之美,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在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在婺源,春可赏五色芳菲;夏可探清幽奇洞;秋可观漫山红叶;冬可访平湖鸳鸯。如今的婺源,古韵中更显恢宏,第2页共29页典雅中更添气势。接下来,我们前往的就是那个令人神往的云南——西双版纳了。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形容橄榄坝馈赠的心灵感受。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表示卷起来。勐罕的地名来自一个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到这里讲经,教徒们用棉布铺在地上,恭请佛祖行走,然后再把布卷起来。这块被佛祖垂青过的橄榄坝,宛如一颗50多平方公里的巨型青橄榄,澜沧江,则是嵌在它橄榄形边缘的一条华美的缎带。530米的低海拔,赋予它得天独厚的秀美热带风光。假如把西双版纳比作一只绿孔雀,橄榄坝就是孔雀开屏时绚丽多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