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检测(七)现代中国的过渡与曲折1949~1978年的中国(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届高三·宜春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解析:选A“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得出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之外,应加以削减。当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是()A.抗美援朝战争的形势B.人民迫切要求改变重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C.50年代初复杂的国内外环境D.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解析:选C50年代初,我国对外面临朝鲜战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封锁,对内面临落后的生产力要求提出经济建设,故C项正确。3.(2017·长沙二模)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A“”.中国开始质疑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正确性B.中国对外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D.中国已不再需要同苏联协调对外政策解析:选B材料反映中国主张按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并要求积极争取亚非国家,说明中国外交政策的思想是以国家利益为主要出发点,而非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故B项正确。4.某地1948年有雇农80多户,贫困户190多户,中等户110多户,富户18户,地主27户。到1953年,雇农有3户,贫困户有70多户,中等户330多户,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新富农有4户。这主要表明土地改革运动()A.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B.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D.使农村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选C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运动用农民土地所有制取代地主土地所有制,两者在本质上都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故B项错误;1953年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后,虽然富户和地主已经消失,但出现了新富农,说明保存着非社会主义的经济因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运动把土地分给农民,与集体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5.(2017·临沂三模)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表中内容反映了()阶段时间人数第一阶段1950~1953年1708名第二阶段1954~1956年5853名第三阶段1957~1958年1654名第四阶段1959~1965年很少A.文化交流受国家关系影响B.教育受制于两极格局C.苏联支持新中国经济建设D“”.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解析:选A材料呈现的是1950~1965年中国向苏联派遣留学生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处于冷战的格局下,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获的苏联的援助和承认,中国派遣苏联的留学生数量增多(1950~1956年),但是伴随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派遣留学生减少(1957~1965年),故A项正确。6.1954“”年宪法的文本表述中,条文中尽量没有用为、时、应、得、其、凡等字,“”“”“”而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字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没有实际意义,也都去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1954年宪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B.1954年宪法具有严谨的宪法结构C.有利于民众对宪法的理解和拥护D.1954年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解析:选C“”“材料中将为、时、应、得、其、凡等字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