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讨论状况的反思 摘 要:后文革时期我国近代史学讨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再生历史、盲点及史学取向与碎化等,二是理论上的铁律、范式、二元对立模式等,三是讨论者素养上的视野不开阔、思维狭隘、书写话语欠法律规范及境界低下等,四是方法上的视角单一、讨论及宏观与创新不足等。总体来看,80 年代流行的是自由主义,90 年代是保守主义,这必将极大地影响着 21 世纪的史学走向。 关键词:后文革时期;中国近代史学;讨论状况;反思 后文革时期的中国史学对 21 世纪的史学走向影响很大。文革已经为 80 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讨论者所渐渐忘却、淡化,它的影子越来越遥远、模糊,对它的反思渐渐失却听众,"文革情结"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那么,如何评估后文革时期的中国史学呢?这牵涉到生存危机问题。表现有二:其一,学界缺乏的是震撼力的成果,流露的往往是做作的苍凉。现今学界论着有如泉涌,但再过十年二十年后,还值得提及、纪念的,会不会廖若星辰?五十年呢?又有谁属于耀眼的晨星,隐没于另一个时代的曙光里?其二,许多问题讨论不是清楚了而是糊涂了。有些问题原来可以说清楚,但就是说不清、道不明。 基于此,人们不禁会问:是什么束缚了历史?哪儿出了毛病?现在的学者在想什么? 有一点毫无疑问,一个必须变革、打烂一切的时刻已经到来,这是一个史学改革的前夜。 一、讨论内容 对逝去如斯的历史遗迹,需要重新定位。 1、叠加--"再生"历史 我们在干什么?我们在讨论什么?历史回收站是垃圾处理场还是知识精品廊?我们必须反思知识体系本身。 历史学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原生形态的历史与次生形态的历史,这其中,治史者本身感情的注入、认同标准起了很大作用。毕竟,历史记忆是根据一种历史积淀的标准和当下需要的价值来选择的。 金克木在《秦汉历史数学》一文中说:"历史确实是数学,虽是人所制造,但不知道人的感情爱憎和道德善恶,只根据自己的隐秘公式运行。"[1]这里说的是原滋原味的原生历史。 但是,展现在我们治史者眼前的往往不是原生的,而是后生的--膨胀性历史。鲁迅在《华盖集 o 忽然想起》中指出: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萨义德提出了"理论旅行"假说:一种理论在其流行之中形成的潮流,可以使文化、知识得以滋润,也会变异。近代历史被摆在现代屠案、祭坛上,任人宰割,近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