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2007、2008年中考数学试题特点分析大妙中学陈林宜宾市2007、2008年中考数学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为基础卷和拓展卷,分值分别为72分和48分。容易题、中等题与难题分值比例为45%、35%、20%,其中代数部分约占65%,几何部分约占35%,其试题结构、题型近几年中考基本保持一致。其试题特点如下:一.紧扣教材,考点“三基”。试题着重考查“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两年考点对照分析可看出,试题在考查“三基”方面有如下考点:1.算术平方根、分式的定义与自变量的取值、相反数的意义、绝对值、科学计数、统计中众数、中位数、方差、概率的意义等。2.基本的运算有:因式分解、分式的混合运算(化简求值)、乘方、开方、零指数、负指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混合运算。解不等式(组)、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解方程、应用题中的简单算术运算、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求各类函数的解析式等。3.几何中图形的对称性、几何体的三视图、等腰三角形、平行线、三角形外角、角平分线的定义、圆周角定理等的简单运用。4.几何图形中三角形的全等、相似、直角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的应用等。试题考查基础知识全面,计算量较小、证明较简单。对数与式、方程、函数、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统计与概念率等核心知识进行了重点考查,增加了方程和函数、概率与统计的考查力度。降低了压轴题难度。注重了对核心知识、核心技能的考查,注意考查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解题。分析两年考题可看出,有部分试题源自教材中习题、例题的改编。如2008年中考数学第16题与教材八年级下册34页问题1类似;第14题源自八年级下册79页习题第1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教材作用,对典型的例习题要重视,精讲中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二.注重数学知识内部的相互联系,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中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在于它的综合性强,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如2008年中考题中的第20题、23题、24题,这三道题都是综合性很强的题。20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中位线的性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给出4个结论选正确番号填空;2007年中考第20题为数形结合题,根据二次函数图象提供的信息,利用所学的函数与三角形知识(如: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相结合等)判断试题中出现的正确结论,本题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二次函数知识并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综合运用。第23题三角形与四边形相结合的几何综合题,重点考查学生对菱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中位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2007年中考第23题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想结合的几何综合题,考查学生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关系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要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勾股定理、矩形的性质、扇形、三角形、矩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的综合。2008年中考第24题是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与几何中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相结合的压轴题。①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②利用解析式求出相关关键点坐标,再将四边形分割为直角三角形、梯形求面积。③根据坐标的几何意义找出线段长,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两三角形各边长,探索三边是否对应成比例从而判定两三角形相似。2007年中考第24题是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与几何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相结合的存在性探索类压轴题。⑵⑶小题主要探索抛物线上点与坐标轴的交点构成三角形面积为3时,求符合构成直角时抛物线上点的坐标。这些题综合性强,要求学生具备知识的串联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重组与整合能力,难度较大,要求教师要加强对此类题的复习。三.命题突出应用意识,背景紧扣时代特征。命题的又一特点在于重视将数学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联系,使数学更加生活化、社会化。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7年中考第15题将火车提速问题作为背景,对照新旧火车时刻表计算缩短时间和平均时速。2008年增大了此类应用问题的比例,第13⑶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把抽样调查学生学习能力(六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