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岭南春早粤曲和广东民歌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粤曲《荔枝颂》,让学生初步感知广东粤曲的特点,萌发对粤曲的兴趣和对粤曲艺术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2、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广东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尝试用客家方言演唱客家山歌。二、教学内容1、欣赏粤曲《荔枝颂》2、欣赏学唱客家山歌、渔歌、咸水歌、小调、舞歌、牧歌、儿歌。3、欣赏交响诗篇《土楼回响》第五乐章《客家之歌》三、教学安排1、重点:引导学生在欣赏、学唱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议论、,理解“真正创作音乐的是人民”的内涵,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间音乐中吸取素养进行创作的,从而达到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2、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鼓励学生用方言演唱民歌。3、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简单介绍著名粤曲演唱家红线女。二、欣赏《荔枝颂》1、教师示范第一句,引导学生体会旋律的大跳带来的独特风格。2、集体学唱第一句,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3、欣赏红线女演唱的《荔枝颂》录像。引导学生留意音乐的特色与韵味,并关注:演唱者是如何表现“叫卖声”的?为什么要高声喊?4、介绍粤曲的历史:起源于清朝。演唱者有动作表演。常用伴奏乐器有高胡、椰胡、秦胡、二胡、月琴、琵琶、三弦、竹笛、洋琴、洞箫等。粤曲常用唱腔“梆子”和“二黄”。前者宜于表现欢悦爽朗,有叙述性特点;后者流丽平和,抒情性强。三、学唱客家山歌《唔车水来禾唔长》1、以什么是客家人,客家人语言的特点等为题导入,教师用客家方言问候学生,教给学生与客家籍学生对话,调动学生积极性2,教师用客家方言示范演唱3.教师一句句用客家话教会学生演唱4,欣赏录音,体会客家山歌的风格韵味的特点。四、引导学生通过看广东民歌的分布图,了解各地主要的民歌种类。五、学习渔歌和咸水歌。1、欣赏渔歌哩哩美调和阿哩罗调,引导学生体会渔歌的内容和风格。2、对比两首不同地区的渔歌及其衬词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异同。两首渔歌的比较曲名相同不同哩哩美调1、都是劳动谁歌2、都配有固定旋律的衬词3、衬词起“号子”的作用1、六声音阶2、地区不同3、演唱形式:领唱、合唱啊哩啰调1、七声音阶2、地区不同3、演唱形式:独唱4、速度稍慢六、欣赏两首根据渔歌创作的两首创作民歌。1、通过欣赏,完成课本上“探索、寻觅”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作曲家是如何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音乐的素材进行再创作,使作品既有新的时代感,又保留了地方民歌的风格和特点2,欣赏作曲家王酩为电影《海霞》的配乐《织网》。该配乐以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让学生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和陶冶,并开阔视野3,通过学唱这两首创作歌曲,领导学生议论它们与前两首民歌的感觉上有何不同之处七,欣赏〈对花〉与〈画眉唱歌似弹琴〉1,欣赏民间艺人演唱的效果,体会乐曲风格,对咸水歌的特点,历史,发展作介绍,加深学生对咸水歌的认识2,〈对花〉为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猜谜语,〈画眉唱歌似弹琴〉以独唱形式演唱,两首歌都带有即兴性,演唱者通常是想到什么唱什么,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才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3,教师介绍一些民间的“庙会”,“集会”的录象和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八,欣赏〈唱春牛〉〈牧童谣〉〈卖杂货〉〈月光光〉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时可刻意提出一些如音乐表现的特点,曲式结构的特点,旋律的特点,节拍规律等问题,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思考,然后用议论的形式加深认识2,使用课件的伴奏伴随学生一起歌唱〈卖杂货〉,该曲曲调简单,旋律流畅,容易上口3,边唱边和着韵律模仿货郎挑担走乡串村的动作,进行角色表演〈卖杂货〉,使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及歌词的动感强度4,使用民间器乐合奏和钢琴演奏的〈卖杂货〉,引导学生欣赏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演奏,并进行比较讨论感受5,教师使用广东方言教导学生演唱〈月光光〉6,欣赏〈月光光〉录音带,该歌曲有独唱与合唱两种录音,学生可跟随录音轻轻哼唱,此歌为乐句群结构的歌曲,前半段节奏工整,曲调流畅,后半段从衬词开始出现了较自由的切分节奏,形成一种对比7,欣赏表现牧童活泼可爱的童声合唱歌曲〈牧童谣〉九.学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