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案例四年级下册第12课《妙笔生花》教师:付婷案例背景作为一位美术老师,深知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引导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力,孩子们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幻想和创造,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我们教师应在新课标精神和有关理念指引下,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启发儿童创造力和表现力,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同样要时刻注意在自己平时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应当给予每一个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其自由发挥。在上《妙笔生花》一课时,我在处理教材时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审美情趣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有所了解的情境下,然后让学生在开放,轻松的心境下完成绘画。避免走进传统教学的模式枯燥的绘画技能练习圈套。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在这节课上尝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即冲过去的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注重技能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课前准备为了能上好《妙笔生花》一课,我让同学们回去收集有关中国画的知识及其图案,让同学们课前准备好一张已经画好了的各式各样的中国画,这样一来为《妙笔生花》课堂打好了第一桩。我也准备了几张自己画的画和课件,让同学们准备了毛笔、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等等。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初步了解中国画的有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及有关知识,学习中国画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增强创作的兴趣。案例描述当我处理《妙笔生花》一课时,注意到这节课是属技法课,如果不认真分析教材与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在课堂上进行技法的灌输,使学生被动,枯燥地接受;这即违背新课标的理念,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的形成。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进行了新的处理与尝试。其教学过程如下:一、“妙笔生花”一词的由来。学生根据课前资料的收集进行介绍。教师总结:成语出自唐代冯贽《云仙杂记》一书中:“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在词义中,更是体现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二、妙想添画:初识水墨。1、带墨点的纸。教师出示一张带墨点的纸,强调“变废为宝式的妙笔生花”:“谁来出出主意?”学生谈设想。2、展示本节课工具,寻找我们的“妙笔”。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纸巾折叠,制作工具笔。4、学生展示试画。教师根据试画作品讲笔的使用:“不同角,不同力度组合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5、尝试:用纸巾绘画点、线、面。学生简单介绍笔的使用,并谈对纸张的初步感受,教师提醒绘画时对水、墨的控制。三、欣赏、感受:中国水墨绘画中的花卉作品。学生谈直观感受并在观察中寻找画面的点、线、面元素。四、《牡丹图》中的墨色变化。1、出示水墨《牡丹图》,并与牡丹花照片对比,思考:如何表现花瓣的色泽变化?2、介绍古人理论:墨分五色。出示五色课件图:焦、浓、重、淡、清。师:通过墨与水的调和产生墨色的深浅变化,通过用笔产生渐变、层叠的效果,从而使画面更加生动、自然。3、学生尝试:(1)、出示课件要求:A、先墨后水;B、先淡后浓;C、先墨后色;D、先勾勒后涂色。学生理解画法,并选择任意两种尝试画花。教师提示:清洁的保持,作品、工具的放置。(2)、组内交流绘画方法和效果。(3)、选择一幅花添画枝叶。4、学生展示、介绍。利用了那一种墨色方法?五、小组创作:瓶花。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瓶花的集体创作。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六、展示、评价:水墨瓶花。引导学生从点、线、面构成及墨色造型方面进行评价。七、拓展、延伸:水墨国画。1、中...